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宋慶瑋 

俗話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指的是環境造成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剛上幼兒園的小小孩回到家,會冒出很多原生家庭沒有的對白,尤其是髒話與國罵。若利用寒暑假,或平日與祖父母同住,學齡孩子一般都比較容易學會母語,這種現象代表著沉浸式的環境,人的影響是直接、快速、有效的。

臺灣自2017年開始,部分學校開始實施英語沉浸式教學計畫,企圖讓學齡孩童熟悉語言的同時,轉而以英語學習其他學科,從耳朵「聽」到開口「說」,換言之,在培養第二外語的同時也加強其他科目的學習。為了達成雙語國家目標,教育部逐年編列預算,補助學校聘任英語外籍教師,讓學生有機會提升英語聽與說的能力。

行政院自2021年起編列125億元推動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並將設立專責推動此政策的行政法人「雙語國家發展中心」,及推《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草案,最近引發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學者及立委等最近聯合連署反對,認為這樣的政策已讓教育現場怨聲載道。其反對的主要理由是,成立再多的組織部門,並未針對推動雙語教育遭受的問題,在本質上給予徹底的解決方案,徒然浪費公帑。

學校英語雙語教育實施多年來,遭遇的困境非常多,其一,外籍教師不足,公立國中小接受政府安排的外籍師資杯水車薪,無法形成沉浸式的英語教學模式。其二,授課時數被壓縮,課綱規定每周的英語節數,正常教學進度都顯不夠,無法嵌入。其三,中籍教師教雙語的情境不足,學英語「人」的情境很重要,有外籍教師的臉孔學習較佳。其四,生活情境條件不足,看看菲律賓的情況,食衣住行皆看得到英語的情境,這點政府須再大力提升改善。

wwfd30
圖片取自:(FB 潘文忠

英諺「jack-of-all-trades,master of none」意指樣樣通、樣樣鬆,我們的雙語教育企圖在不減課綱學習內容、增加母語教學、繁多的時事教育、升學壓力等諸多因素下,塞再多的雙語教學,恐也無濟於事。非英語系國家為了走向國際,與世界接軌,除了本國官方語言以外,為了不忘本還得加強母語,更要加強英語的能力,比起英語系國家只要把母語學好,還可將時間撥給其他學習,臺灣的孩子真的是夠辛苦的了!

私立幼兒園、中小學為為何家長趨之若鶩?打著雙語教學就是滿招的保證,但其背後卻隱藏的貧富階級的落差,此種雙峰的現象在公立中小學尤其明顯。課綱規定小一生開始學英語,有多少幼兒園小小孩早已「朗朗上口」了,但弱勢的家庭又能如何呢?我們的雙語政策似乎找不到著力點,困在頭痛醫頭的困境之中。

流暢的英語是走向國際的技術,進而學習更深更廣的知識,增強自己的能力。依照2030雙語國家政策,政府必須透過「雙語國家政策」的長期推動,讓臺灣的下一代有更好的競爭力與雙語力。雙語教育如何增進,除了花大錢成立雙語國家發展中心以外,若能對於現行教育制度有所興革,才有利於雙語教育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