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劉永健   

近日某國中自然教材因為出現將馬鈴薯等同於土豆的對話,遭質疑土豆係中國大陸用語,不應該出現在教科書中,引起軒然大波。教育部長也出面澄清這樣的教材不會審查通過。    

但未見課程專家對此新聞表示意見,而由目前相關人士的發言,可以發現我們的課程關仍舊是以和諧為主體的課程觀,此種觀點容易忽略變動的社會現實,且忽視衝突在社會上所具有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容易與意識形態結合,在課程中遂行文化霸權的事實。    

有關外來語一事,其實隨著資訊的流通,各國外來語早已滲入我國語言中,除了土豆因為在教科書中被放大檢視外,另外如「拔尖」同樣是大陸用語,而這更是已經列入我國公文書,如拔尖助學等語彙;且除了中國大陸用語以外,來自日韓的許多語彙也早已進入我國中小學生的日常用語中,如韓語的歐巴、日語的達人,甚至中英相結合,例如I服了U,根據諸多社會學者的觀點指出,由於語言與文化本身具有再生產的特性,因此一味的禁止是無濟於事的,反而容易引起仿效的反效果,且語言習得不僅是表面詞彙的了解,尚包括背後整體文化以及思考方式的熟習程度。    

ADDY63300
圖片取自:(FB 潘文忠

因此我們在介紹外國文化課程時,應該了解現今學生對於外來文化的吸收程度,其實目前走進中小學校園,諸如小辣條、高富帥等早已經是日常用語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已經不能完全無視此類詞彙的存在事實,而是應該以更為精準的用語來告知學生如何表意會更為清晰。    

而在教材編撰部分,事實上有許多詞彙如胡琴、胡瓜、哇沙米等都與當時歷史上各朝代與西域或世界各國的往來有關,教科書業者其實如果可以做出標示,不僅能夠讓老師作為上課的補充教材,也更能夠讓語言貼近生活,學習也才能夠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