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良榕

面對講究軟體服務的新經濟,市場小、硬體立國的台灣,是否註定被邊緣化?台灣科技業給出了答案。以廣達電腦、鴻海為首,利用過去硬體優勢,練就一身「外硬內軟」的功夫,打造出最佳使用者體驗,名震歐美!

經過幾年的摸索、盤整與試錯,台灣筆電業的轉型升級,終於出現一線曙光。

《天下》記者於今年3月2次飛到陽光燦爛的美國矽谷,獨家採訪廣達電腦於當地的兩處雲端祕密基地。

廣達在美國悄悄耕耘幾年,專攻大企業雲端資料中心建置的「私有雲」品牌QCT,即將開花結果。今年雲端業務對廣達的獲利貢獻,甚至可望挑戰總獲利一半。

昔日的筆電代工龍頭廣達,將「轉骨」成功,成為一家貨真價實的雲端科技服務公司。

也難怪,現在廣達將近2800億元的市值,就等於仁寶、緯創、英業達其他3家筆電代工同業的市值加總。昔日的筆電4大天王,儼然只剩一家遙遙領先。

硬體立國,註定被邊緣化?

廣達的轉型歷程,有幾個值得注意的要點。

首先,過去幾年,全球消費電子業都在蘋果風暴籠罩之下。基本上,台灣電子組裝業能真正賺到錢的,只有蘋果的主要供應商,例如,組裝iPhone的鴻海,以及組裝Macbook的廣達。

當蘋果已進入成長高原期,不少人擔憂:蘋果光環不再,台灣科技業何去何從?廣達與鴻海都以自身努力,做出轉型榜樣。鴻海併購夏普,廣達也居安思危,以蘋果業務的豐厚獲利,投資軟體研發,在昂貴的矽谷投資製造廠與服務中心,以自創品牌,為後蘋果時代做好準備。

t

廣達轉型的另一層意義在於,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打造的私有雲品牌QCT,性質其實類似工業品牌。面對企業客戶、量身訂做打造解決方案的營運模式,其實與近幾年台灣電腦業另外2家表現亮眼的老牌企業───研華與台達電,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B2B品牌,這條不顯眼、需要長時間耕耘,好處是不會大起大落的科技品牌路,近來也成為日本電子商社的新顯學。NEC、Panasonic都將資源移到該領域,並寄望能藉著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基礎設施的旺盛需求,再造成長。

或許,在廣達、研華、台達電的帶頭之下,資訊科技領域的工業品牌,可以成為台灣科技業的新顯學。

廣達轉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層意義,在於其「軟硬整合」的新模式。

過去幾年,科技業的光芒,都籠罩在軟體服務業身上。美國科技四騎士,「Google、臉書、亞馬遜、蘋果」,不但獲利遠勝科技硬體廠,還不時露一手,跨入硬體領域,造出高性能的IC跟VR眼鏡。

難道真如網景(Netsacpe)創辦人安德森(Mark Andressen),2011年在《華爾街日報》寫的經典文章所言,軟體將要吃掉全世界?…(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26期)

【延伸閱讀】

永豐金吹哨人張晉源:我活在楚門的世界

戒糖1個月會怎麼樣?

急診醫師的告白:一年前,我會說長庚急診很好,但現在不同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