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當了父母,孩子就是生命的重中之重。免不了的,得為孩子的興趣去奔波。

一兒一女,未見多少天賦,但總有喜歡的活動。這樣一來,也就躲不開得為著他們的興致、目標去張羅、配合的零零總總。回頭去想,時代還真是不同。我們小時候,爸媽了不得是人帶到學校,要比賽、要表演,基本都是學校老師跟學生的活兒。老師指揮我們做這做那兒,學長姊帶著學弟妹搞東搞西,好像也就這樣。但,不知何時起,家長應援團的陣容龐大到嚇死人,能辦出來的後勤,那真是三、四十年前,我想都不敢想的。

就這樣,我們跟著孩子也見識了不少競賽活動。每次參與這樣的運動賽事,我都有個疑問,也都有些許的感觸。疑問就是:其實臺灣願意投入運動的家庭真不在少數,但為何就難有真正的國際級成績?感觸嘛,那就有點不勝唏噓了。

記得目前當紅且有意競選臺北市長的臺大政治系教授李錫錕曾說,政府給的獎勵太少,以致於運動員的投報率太低,所以很難拼出世界頂尖的金牌。這,是道理之一。但,實際走走這些競賽,對於臺灣競賽辦理方的思維與作法之觀察,或許也可以找到部分的答案。

暑假時,女兒參加了一項溜冰競賽。要單純當家長,當然只看孩子的表現。可競賽辦理的過程中,有件事情,我實在難以理解。比賽在台北小巨蛋的溜冰場辦理,這個場地要說是台灣冰上運動的第二完善之地,恐怕沒有其他的地點敢稱第一。自然而然的,它也是我們冰上競技的重鎮。那場比賽進行到一半時,小巨蛋的火警警報器警鈴大作,並且不斷以系統播放發生火災的訊息,在密閉的環境中,自然造成恐慌。而好一會兒,競賽方才透過廣播告知這是小巨蛋本身的防災系統檢測。

這就有意思了,一個全國性的競賽,主辦方與場地方的橫向連結,竟然在這方面貌似斷了線。即便當下未必影響了比賽,但我們很難理解首善之區中的最佳場地,怎麼會在一場這樣的比賽中,對於安全相關的協調如此放空呢?

而這週末,孩子參加了臺北市的中正盃游泳錦標賽。在台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的競賽環境,無論專業度跟場地水準,都是極佳。而龐大的參賽人數,更是讓人感覺到希望。相較於冰上運動的先天條件缺乏,游泳在臺灣可以說要人有人,要場地也有場地。從小學起,許多學校、家庭的投入程度非常之高,但我們卻無法培育出世界頂尖的游泳運動員。

DGT

週末的中正盃,主辦方「臺北市體育總會游泳協會」也確實很辛苦,面對大大小小數百位的選手,跟密集的賽事,讓這場打底性質的比賽能夠順利的進行,實在不簡單。可惜的是,作為全球IT產業的重要基地,我們在舉辦這類賽事的時候,卻非常的「類比」!場地上午七點鐘開放進入,為了搶時間「試水」,大小選手、家長跟教練們,在沒有秩序、章法的狀態下,門一開上千人就往個小門拼命擠。真如現場的家長妙喻,好似「鬼門開」!而檢錄就更有趣了。泳隊陣容龐大的,就拿著無線電對講機在檢錄處與休息地間傳遞消息;陣容小的,就靠人力兩端跑或推算時間。檢錄處因此擠滿的選手、家長跟老師,鬧烘烘地讓檢錄員的聲音相形之下微弱許多。成績的公布,第一天還是如我小時候考聯考一樣,紙本張貼;到了第二天,可以用選手身份證號在Line上查得。

這,在AI當道、大數據喊得震天響的時代,實在是太不數位了!

體育署其實可以開發一套競賽APP,提供給個單項協會舉辦這類基層競賽之用。賽前暖身的場地使用、檢錄、成績,都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參賽者安排時間與掌握。當我們在喊創新、在強調臺灣於世界科技的地位時,卻沒有把這些落實在如這般有許多人在意的大活動中,那要說我們多麼重視運動競技的發展,實在有點勉強。或許,這樣一個環節的原地踏步,也是我們在這方面的競爭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實話講,要是在進門的時候就發生踩踏推擠,那造成的影響有多負面、多可怕,顯然不言可喻。

而如果賽事就已經缺乏科技處理的觀念,那麼訓練又怎麼會導入科技方式呢?若對手已經拿科技作為後盾的話,我們的選手豈不徒呼負負?我相信臺灣更很多潛值足夠的孩子,有機會國際的運動舞台上發光發熱;而大人們該思考的,是用更先進的方式,去讓他們的路走得更快、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