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改變,是許多政客愛用的口號。但要改要變,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情。歐巴馬當年以「Change」為名,成為美國史上的第一位黑人總統;但8年之後,很多美國人都覺得沒什麼改變,於是選出了川普,來試圖「再改變」。而改變在我們這裡,往往也是被不同的形象、語彙包裝起來,讓其實就是以選舉為核心的「民主制度」在權力擁有者上換一換不同的臉孔,可國家在實質上不但沒有進步,反而越益沈淪。

CHA

然而,這種口號式的改變,是一回事兒;但整個世界大局的轉變,那就不是用口號、文字可以去輕描淡寫的了。可偏偏,這種實質且影響臺灣生存的變化,卻被這塊與世界緊密相連之島的人民,看得非常之淡。擁有這樣「習性」的我們,能面對改變嗎?

G20峰會正在德國漢堡召開。這既是全球化的權力者盛典,更是反全球化的核心舞台;大國政治、經濟的角力,與不同理念的衝突,讓這個會議,充滿了各項足以左右世界發展的變數。當然,其間的任何一細節,都是一篇大文章,也都可學者寫無數篇論文。但,在二戰七十餘年之後,原本的國際權力架構已經到了必須修正的時刻,則是這場大拜拜說得最清楚的一件事。這兩天,G20排排隊的大堆頭照片,川普的「被邊緣化」,成了議論焦點。姑且我們認為這是德國總理梅克爾的小小復仇好了,但恐怕這是戰後美國總統在傳統上列為盟友的國家且於國際一級盛會中,站到最差的位子吧。梅克爾敢於如此,難道是美德之間的關係不重要嘛?然不會。但,會不會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這就不無可能。

而歐洲去年起的焦點是英國脫歐,梅伊在卡麥隆欲以公投留歐失敗後,接替成為英國首相。當時,「歐盟就要完蛋了」,幾乎就是世界對於這個因應兩次大戰悲慘教訓而來的統合體最後的定論。但孰知,今年法國人就選出了一個對留歐毫無懸念的年輕總統馬克洪。馬克洪上任後在歐盟議題上,明確地表示要與德國合作,讓歐盟繼續前行。而嚷嚷著要脫歐的梅伊,充滿算計地將英國國會大選提前,卻輸掉了過半的席次,淪落到要用十億英鎊去收買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來維繫其首相地位。

而這些顯著且正在發生的變化,正是發生於中國大陸在崛起之後,成為世界舞台主角之一的時刻。無論我們對北京的觀感如何,事實就是如此。世界的權力結構正在改變,而大陸是一個任何國家都無法閃過的關鍵;要否認這一點,基本上就等同不想去面對這個世界,這對臺灣,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而當我們的政府打著新南向的算盤時,大陸跟印度在邊境上的衝突態勢正日漸升高。這樣的對峙,臺灣能扮演什麼角色嗎?這個因不丹而來的龍象之爭,臺灣有任何可以擔任角色的空間嗎?又可曾有過任何的準備?當我們二十餘年來,接聚焦餘島內權力的惡性鬥爭,且可以允許政客用詐騙的方式去爛開支票、任意轉彎時,又哪裡有辦法聚積面對全球大局改變的能量?更遑論能選出真正有能力變對改變的執政者!

世界變化之快,快得令人驚心。選擇不去面對,或許可以不去擔憂,但絕對不能解決問題。臺灣要怎麼面對這一波的改變?還有多少時間?我想,這都已經到了把頭埋在沙裡,沙卻被狂風即將吹得一乾二淨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