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培鈺
中國高考在2014迎來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改革自然是為了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也讓許多人質疑這樣的改革會讓“寒門無貴子”。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於2014年7月8號正式頒布,2016年起,從原來:語文(文理同卷)的150分,增加到180分,英語(文理同卷)的150降到100分。並且英語以會考形式存在,考生可以考多次而取最高等級的分數(A:100,B:85,C:70),而不是和其他科目一起在高考三天同時進行。

由此看出英語和語文的分數比例有較大的落差,據瞭解是為了體現語文的基礎性和作為母語學科的重要地位,這樣的原因大家很能理解,但是英語被降分說是為了突出語言的實際應用,這讓我有點費解了。雖然說效仿西方的考試制度,可以考兩次取高分的一次,對於學生來說更加人性化,這引來一大片考生的支持和讚同,畢竟這是高考“一考定終身”被打破的一個突破口。但有個小小的遺憾,不同地區教育資源參次不一的條件下,很難想像培養出來的人才會不會語言能力差異越來越大。首先,英語在基礎教育健全的大城市裡面,是作為幼兒教育和小學、中學教育的重點,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可想而知英語的重要性,因此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家長對英語的重視肯定是有增無減的。所以說,條件優越的城市和地區,學生的英語水準自然不會下降,反倒是條件較差的地區,可能會因為高考分數比重下降而對其有所怠慢。這樣本來就懸殊的英語差距會被拉的更大。

再說說2014年12月的消息,考生可以打破文理的界限,在六個科目當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三個科目作為高考的最終考試科目,當然語文英語數學還是必修必考的。這就讓個別學校抓破頭了,根據“3+3”組合,每個高中生可以選擇的組合有二十多種,但是實際情況是,好的學校能夠給學生提供二十多種選擇,但是大多數學校是十多種,而條件差的學校最多提供幾種選擇。這樣的教育資源差異,可能讓條件好的學校學生更加有利,讓條件薄弱的學校學生選擇餘地更少。

讓我們欣慰的是,教育部門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會針對薄弱的學校進行更多的師資和課程投入。而教育評論員熊丙奇先生也給我們提供了改革的正效應思路:推出改革措施——發現改革措施可能產生的問題——針對問題進行進一步改革。相信在接下來的改革當中,教育部門會針對產生的問題進行一步步的研究,並且提出解決的辦法,也讓高考改革能夠朝著有利的方向走去。

在過去的幾十年,高考是寒門出貴子的重要管道,相信在未來也是,我們不能預測未來的高考能發展到哪一步,但是我們肯定的是它在一步步朝著更加公平、人性化、國際化的方向進發,希望教育的基礎也能夠跟得上改革的步伐,而不是成為改革的絆腳石。

Photographs on this page are available under a CC0 Public Domain.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寂地》-這寂靜之地陪伴了我10年
陪伴Robbie Williams 讓歌者不孤單
善用科技部研發經費-創造大學新面貌
寫春聯談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