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造大學特色–科技部研發經費之分配需有新的思維
文/陳志遠 教授

台灣最近面臨少子化的環境,使得各大學面臨激烈的招生競爭,但在招生時往往無法展現學校的特色,導至學生仍以傳統聯招分數排名與學校地理位置做為主要選校依據,雖然教育部呼籲各大學要創造特色,但是在標準化的大學教師評鑑與升等方式下,各校幾乎趨向一致化,例如依據教師獲得科技部的研究補助案來給與教師評鑑與獎勵之點數,但各教師的研究多屬於個人的專業領域,與學校想要發展的特色多數無法一致,導致個別教師可能經由科技部研究經費補助發表很多文章,卻對學校特色建立與產業鏈結並無很大幫助。

因此如何重新思考科技部研究計畫的分配方式就成為協助大學建立特色與鼓勵和當地產業密切結合,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其中新的可行方式是將目前相關補助大學教師研究經費區分為個人與機構(以各校的學院為主要補助經費單位),兩大類(亦可以有其他類型,例如跨校整合型),個人的申請維持不變(總經費可以減少),但機構的申請則是以各校的學院為單位(與以往的整合型計畫不同),由學院針對學校所欲發展的特色與產業鏈結,整合學院的資源(含教師),提出研究計畫案的申請,經由科技部邀請具實務經驗的學者、產業(與企業)專家、國家政策發展主管相關機構之官員等共同組成審查委員會,進行審查及核撥經費,並逐年檢視研發與技術轉移、運用成果作為下一年度研發經費核撥之依據,經由此方式之經費分配,可以有效整合科技部的補助經費集中於適合該學院想要發展特色的領域,或許幾年之後就會看見成果,且有可能會比現在許多個別教師的單獨研究更有影響力,聚焦於協助產業的長期發展,而非僅是單純的增加論文發表量。

此種經費分配方式,如果分配與運用得當,其實也不會減損大學機構期刊論文的發表,因為如能配合學校特色領域與產業鏈結的結果,反而研發成果更容易發表在好的學術期刊上(因為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價值),而且各學院可以整合博士級教師的研究能量,建立合作研究社群,進而強化學院裡面教師的教學品質、協助學生增加產學合作實習機會及所學可以配合未來的產業需求。良好的經費分配方式,將有助於組織與個人的成長、建立競爭力。或許現在教育部可以和科技部仔細規劃,看如何雙方合作儘速協助大學、產業、與國家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寫春聯談文創
紀律的教育 每個孩子都成了機器人
Bandit9的摩托車藝術踏入時尚世界
超酷冰雕旅館
為故事拉關係 帶來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