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俊男(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院長) Photo Credit: FeeLoona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我們一生中會遇到許多感到不愉快、不公平和受傷的情境。心理學家弗洛依德的理論是我們出之後依序發展了本我id:原始的驅力和慾望;而後發展了超我super ego:父母和社會規範的聲音或良知;同時也發展了自我ego:現實我來面對現實與調和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

受傷經驗發展不同防衛機制
在人格發展的過程中,弗洛依德又告訴我們,在我們受傷的經驗中,為了保護自己,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自我防衛機制,包括:

1.壓抑作用(repression):將恐懼、痛苦的想法與感覺,不自覺地從意識中加以排除。例如:想不起來一年前被當掉科目老師的名字。

2.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將內心的衝動用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來掩飾壓制內心的慾望。例如:一位內心軟弱的人,卻裝出冷漠強硬的姿態。

3.投射作用(projection):不承認內心的感覺,並歸因他人,為要掩飾、壓制慾望。例如:有外遇的先生嚴格限制自己太太外出,怕紅杏出牆。

4.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製造一個自己以及社會較能接受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使它看來合乎邏輯。例如:面試沒通過,就說是自己不想要,沒盡力爭取。

5.退化作用(regression):面臨非常強大的壓力時,會出現與年齡不相稱的早年階段行為。例如:遭遇搶劫後,變得很依賴、常哭泣、吸拇指。

6.替代作用(displacement):滿足動機的管道受到阻礙,乃轉換到另一較安全的目標上。例如:被上司罵,不敢回嘴,於是回家後罵小孩。

7.內化作用(introjection):將他人的價值與道德標準擷取並吞併成為自己的。例如:受虐兒長久下來也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8.認同作用(identification):對於成功、有價值的事件、組織或個人的特質,使之與自己的觀念一致,以提昇自己的地位。例如:家境貧寒,希望自己有天能跟某商業鉅子一樣富有。

9.補償作用(compensation):發展出一些積極的特質來掩飾弱點或彌補缺陷。例如:對自己外貌感到很自卑者努力健身。

10.昇華作用(sublimation):將性與攻擊衝動的能量轉向其他管道,是被社會接納與讚賞的。例如:失戀後的憤怒與哀傷,轉向透過繪畫表達出。

然而,這些自我防衛機制也需要恰當的表達;否則就會對自己造成更多的傷害。例如:壓抑作用處理恰當,可以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但是,情緒的過度壓抑沒有紓解,反而可能導致憂鬱症,甚至是自殺的行為。

憤怒也有正向的功能
此外,當我們覺得不愉快、不公平或是受傷的時候,情緒就是以憤怒的方式表達出來。因此,聖經有許多有關憤怒的教導。憤怒是當我們的需要或期待沒有得到滿足時的一種強烈的情緒。憤怒讓人知道我們受傷,是一種保護作用。

然而,憤怒也會影響我們的為人處事,箴言十四章17節:「輕易發怒的,行事愚妄。」箴言廿九章22節:「好氣的人挑啟爭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聖經告訴我們不要與好憤怒的人結交朋友,箴言廿四章24節說:「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憤怒的時候,我們會口不擇言,所以聖經教導我們「寡少言語的,有知識;性情溫良的,有聰明。」(箴言十七章27-28節)

除了對於自身、人際關係上的影響以外,在家人之間,我們可以一同學習創造性的處理憤怒。因為幾乎每一個受傷的人都儲存了很多不健康的憤怒;然而,憤怒原是一種健康、自然與無可避免的人類情緒,所以,憤怒事實上也有正向的功能──矯正不公義、面對威脅時帶來保護、改變不喜歡或不期待的情境。但是若是長期憤怒,是對人不健康的,並會傷害一個人的生理、情緒以及人際關係。大部份受傷的人感到不公平的對待,他們就需要處理所激發的憤怒,而且希望是有建設性的。

因此,有些人處理憤怒會用發洩的方式:吼叫、嘶喊、發脾氣,甚至是破壞東西。這些都不是好的方法,因為有人會受到傷害,所有的人都會避免這種發洩的方式。發洩憤怒通常傾向於讓事情更難收拾,造成負面的影響,這種發洩的方式,在心理上是不健康的。

又有些人採取壓抑的方式來處理他內心的憤怒,將它掩藏起來裝做沒事。但壓抑憤怒是得憂鬱症的「最佳處方」;將憤怒朝向自己,不是健康的做法,甚至是危險的。憤怒向內會破壞一個人身體的免疫系統,造成各種生理上和醫療問題;壓抑會導致憂鬱症,可能會帶來毀壞自己或傷害別人的想法。

健康釋放憤怒的七個步驟
處理憤怒最好的方式是學習如何談論它,將感覺向有專業訓練又瞭解教會的諮商師。表達感覺的時候使用「我訊息」甚於「你訊息」,陳述所發生的問題或行為,而不是針對個人。例如:「我非常生氣有人在背後做不公平和不實的指控。」或是「開會的時候發現早有人在暗地裡開秘密會議,這讓我很生氣。」下面是有效處理憤怒的七個步驟。

1.瞭解你憤怒的感覺:一般人認為憤怒是件羞恥的事情,所以會否認自己在憤怒;但否認確會將憤怒轉向自己。

2.確定什麼讓你生氣:問自己這個重要的問題:這件事情值得發怒嗎?如果你無法忘記,可能它不只是單一事件,過慮一下你不滿的背後原因。

3.質疑挑釁者的動機:不要受到挑釁者的影響而發飆,反而冷靜的分析它所做所為;告訴自己:「他是一個有問題的人,我才不跟他同樣見識。」

4.數到十冷靜下來:練習一些心裡放鬆的技巧;聚焦在報復,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因此,首先需要冷靜下來。

5.讓你的冤屈得以申訴,但不攻擊人:這樣作需要有策略和溝通的技巧。有一個重要的建議:當你埋怨的時候,用「我訊息」來替代「你訊息」。例如:不是說:「你的所作所為是不公平的,而且你是錯的。」而是說:「對所發生的事情讓我感到受傷。」這樣,會比較有效果。

6.聆聽:專注傾聽並試著去瞭解,這是解決衝突和消除憤怒的主要關鍵。

7.饒恕:饒恕人,在心理和生理上會產生許多正向的改變。我們會感到溫暖和更放鬆,呼吸會更順暢;我們變得更冷靜,我們的血壓和心跳下降;我們也會流釋放的眼淚。但是最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饒恕,我們再次的經驗到愛,這最高尚的人際關係本質。

學習饒恕的藝術
憤怒最重要的功能是讓人知道我們內心的不滿,一旦有了適當的表達,受傷者就要超越憤怒而饒恕對方;否則憤怒會傾向於重新出現而造成額外的傷害。但是,問題是在於如何饒恕,即使是傳道人也要學習饒恕,學習饒恕的藝術是處理憤怒的建設性最好方法。

對那些「自以為義」的受傷者來說,饒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不都是神的兒女嗎?」因此,當我們受到攻擊時,很自然的要獲得公平的對待而不是饒恕。D.H.Childs將饒恕定義為:「歸零的行動和免除對傷害者的處罰。」

1.饒恕的步驟:根據Lewis Smedes所提,學習和操練饒恕的藝術有幾個步驟。他認為饒恕需要經過三個階段:第一,我們要瞭解傷害者的人性;第二,我們需要放棄報復的權利;第三,我們需要修正我們對傷害者的感覺。經過這三個階段,受傷害的人可以得到醫治。

2.我們饒恕什麼?Smedes做了下面的建議:a.我們饒恕個體,不是機構或組織(如教會);b.我們饒恕他們所做的事情,不是個體本身;c.我們饒恕對我們所做的傷害;d.我們饒恕個體對我們的傷害而造成我們不當的行為。Smedes更進一步的說明,我們饒恕人並不是讓那傷害者再度進入我們的生活圈裡;也不是假裝他沒傷害過我們,或讓他繼續傷害我們。修復關係,是當他們停止他們的惡行之後才有可能發生。

3.饒恕人的人:「誰合乎饒恕的條件呢?」Smedes認為之需要達到下列三個條件:

a.承擔我們的傷害:我們需要承擔自己的傷害,沒有人可以替代我們;b.瞭解錯誤: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委屈,傷害人者與被傷害者有很大的不同。饒恕人者需要知道他自己為何受苦,他的痛苦是不公平的,他不只是受傷,在道義上也是被曲解的;c.刻意:我們需要刻意的饒恕對方。有些人很容易饒恕人,但是大部份的人則需要刻意。有時候我們需要理由來饒恕人,不單是因為聖經這麼說我們就會這麼做。饒恕人需要有內在的力量推動,我們不想繼續停留在傷痛裡。饒恕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個意志。

做出你最好的選擇
4.饒恕的公平性:有些人認為饒恕在道義上是不公平的,他們相信這樣是心理上不誠實,而且違反人性,沒有道德勇氣的人才會那麼做。有些人會質疑饒恕的沒好處,從屬世的觀點既不實際也沒智慧;但是從神的觀點是基督徒最好的選擇。饒恕人並不是你要忘記別人對你所造成的傷害;饒恕是幫助你走出傷害繼續向前邁進。

Smedes認為饒恕人是回映上帝之本性和特徵的行動,也是人類本性的最高層次。不僅如此,這是上帝醫治我們過去所受傷害的方法。而事實上,饒恕人比被饒恕收穫更多。

不饒恕會讓人永遠帶著苦毒和憤怒以致於造成生理、情緒和靈性的傷害,饒恕人解除我們自己的痛苦。人們無法饒恕人,是因為他們誤解瞭饒恕的意義,我們需要知道:

a.饒恕不是健忘:饒恕不是忘記也不要求忘記。一個人不能饒恕已經忘記的事情:我們饒恕是因為我們還記得,我們饒恕之後才會讓我們忘記。所以,忘記不是饒恕的先決條件,我們很難忘記別人對我們的傷害。

b.饒恕不是無罪開釋:它不是侵犯者沒有錯失和不必負責任,而是確認侵犯者的責任。

c.饒恕不是一種獎賞:它不是努力得來的,饒恕是沒有條件的,饒恕者不要求侵犯者做任何事情。

d.饒恕不是認同或是同意某種行為:它不意味著饒恕者允許侵犯者所做的事情;事實上,饒恕只需要不再計較侵犯者所做的事情。

e.饒恕不是默認:饒恕不是容許侵犯者將來可以做同樣的事情,或是侵犯者可以不守規則;而是激發對方的改變。

根據聖經的教導,饒恕基本上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好,而不是為了對方。如果受傷的人沒有學習到饒恕的藝術,也就不會經驗到靈性的醫治。這樣他會有更多在生理上、心理上、情緒上、人際上、和靈性上的痛苦。不饒恕會汙染人的一生。

約翰霍普金斯的醫學報導告訴我們,癌症是一種心態、肉體和心靈上之疾病,因而能有前衛及積極的心靈是可造就癌症戰士變為勝利天使;怨尤和苦痛會讓體質變為緊張及酸性。所以必須學習愛與寬恕,同時學習放鬆及愛惜生命。又有報導說,埋怨和苦毒是導致罹患癌症的危險因子。

饒恕是得釋放唯一的路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更需要親近神。剛開始會覺得很難,因為我們很生氣、心情很差,覺得上帝根本就沒在關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但是我們錯了,上帝事實上是關心我們。在我的一生中上帝多次的讓我從谷底爬上來,讓我對將來更有盼望。祂教導我在痛苦中成長,祂也教導我學習饒恕人的功課,讓我不停留在苦毒和痛苦裡面,讓我能夠更自由的事奉祂。

換句話說,我發現了饒恕是從過去的痛苦和憤怒中與耶穌同行的管道。饒恕也讓我們進入深度的信心來回映上帝的本性。學習饒恕得罪我們的人更能了解上帝如何饒恕我們,因為我們得到饒恕,所以我們才能真正的饒恕人,就像保羅所說的:「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四章32節)

我們談到了受傷得到醫治的步驟;然而,若是深度的傷害,醫治需要時間。我們可能需要尋求個別和團體的治療,有耐心、慢慢地、一步一步吸取耶穌基督豐豐富富的恩典。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家人間饒恕取代憤怒心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