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不是客家族群的可能對於客家文化不大了解,但其實客家族群是台灣第二大族群,佔了總人口數18%,估計約有420萬人。為了保存這個族群的獨有文化,客家委員會從民國99年開始,正式發布「全國客家日」為每年農曆正月廿日的「天穿日」,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彰顯客家文化之獨特性,從104年起還結合海內外101個單位,固定在3月7日至3月13日期間,陸續舉辦「全國客家日系列活動」,讓其他族群也有機會認識客家的文化。

為了擔心文化失傳,客家族群不但積極建設客家電視台、推動客語認證、舉辦各式客家文化活動,最重要的是這幾年透過客家的文創商品以及食物,讓他們的客家花布、客家米粄、擂茶以及麻糬知名度大增。

客家花布是客家人一大文化特色,在現代廣受歡迎,已經是代表客家形象的服飾或是表演者的象徵性穿著,可以看到它被應用來製做許多不同風格的文創商品。

客家米粄通長是客家人在元宵後開始掃墓時會使用的,吃起來鹹中帶有艾草的特有濃烈芳香氣味,有多種口味與顏色,各種色澤最常吸引食用者的目光。

現代版的米粄口味多元,可以包蘿蔔絲、鹹綠豆、甜紅豆等當內餡以迎合消費者口味。

過去客家人因為戰亂、遷徙、在外做客,物資缺乏,友人來訪時雖然想盛情招待,無奈家中只有少許穀糧,怕招待不周,所以就將穀糧炒熟與少許茶葉置於擂缽中慢慢細磨,之後用熱水沖泡,如此一來,原本少許的糧食經過巧思改造為可充飢且解渴的擂茶。所以客家人有句諺語:「一日擂茶三碗可保終日不疲倦;一天三碗擂茶可保活到九十八。」

「麻糬」客家話稱為「粢粑」,是客家米食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跟包餡的麻糬不同,客家粢粑習慣單純的品嚐糯米的Q彈口感,或是沾花生粉提味、襯托香氣。

以每年農曆元月20日的客家「天穿日」為例,相傳為盤古開天之際,水神與火神相爭,將天際打出一個大洞,民眾受苦,後來女媧用五色石補天,讓百姓與大地獲得重。因此客家族群將這一天定為天穿日,這天客家人不工作、讓大地休息,因應時代潮流演進,轉為祭祖謝天的簡單儀式。客家委員會還在這天辦理紀念活動,以客家八音的演出拉開活動序幕,高唱起客家傳統歌曲並以環保減碳為訴求,希望後代子孫與地球共生共存。

台灣日漸西化,在步入現代化之後有些傳統文化已逐漸落沒,若能利用特殊節慶重溫一些文化習俗,倒不失為一種讓文化傳承的良方。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對大學生公益之見

一天的難處一天擔 解決大忙人的處方
全民瘋路跑
今天,你為女生節而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