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一姍 攝影:天下資料

曾經跟台灣一樣,錯失網路、手機、社群媒體發展良機的微軟,十多年來,是如何順利轉型、跟上AI的勢頭?一步一步,台灣人在當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說來慚愧,這是我第一次踏進台灣微軟辦公室,」理著平頭、短袖T恤加牛仔褲、總是一身輕便的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人工智慧及研究事業部首席技術長、人工智慧核心團隊負責人古卓倫,中學便離開台灣,11月6日踏入微軟信義計劃區的辦公室時,第一句話這麼說。

與他一起出現在台灣全體員工大會的,是微軟人工智慧及研究事業部智慧輸入領域總經理郭昱廷,另一位在西雅圖總部的台灣人。他們兩人各自在微軟今年改組成立的新部門——人工智慧研究事業部(AI&R)主掌業務,成為公司轉型的重中之重。如今,這個新部門有8000人。

在台灣,微軟人儼然是台灣發展AI的代言人。今年回台,有如傳教士一般,不斷幫台灣打AI強心針的PTT創辦人杜奕瑾,前一份工作是微軟語音助理「Cortana」的亞太區產品研發總監。

PPT1

鄉民口中的「PTT之父」、「創世神」杜奕瑾,前一份工作是微軟語音助理「Cortana」的亞太區產品研發總監。(王建棟攝)

轉型,一直是微軟的難題。與英特爾一起架構的Wintel王國,主導個人電腦世紀近40年,卻錯過了網路、手機,甚至社群媒體風風火火的20年。眼見Google、蘋果、臉書、亞馬遜壯大,2013年微軟曾併購諾基亞,試圖搭上手機的末班車,結果兩年損失了76億美元,最後以出售、裁員收場。

它的境遇,跟台灣有些相似。台灣產業錯過了網路、行動兩波大潮,如今陷入年輕人才流失、投資不振的泥淖中。跟台灣不同的是,從股價來看,微軟被視為重新搭上雲端、AI的嶄新列車,如今市值重回全球第3的地位。

10年前全球市值前10大的企業,如今只剩微軟留在榜上,其餘多是中美網路公司。

PPT2

一艘落後的大船,如何重新追趕?華人又在追趕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而微軟的回歸,能給同在個人電腦時期建構的台灣電子業,什麼樣的啟示?

轉型起點:搜尋引擎、資料打底

包括台灣人在內,華人在微軟人工智慧事業扮演要角,要從十年前,前微軟執行長鮑曼(Steve Ballmer)開啟的搜尋引擎Bing說起。

現任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新書《刷新未來》(Hit Refresh)中回憶,2008年,個人電腦出貨已開始停滯,蘋果與Google的移動式裝置銷量不斷攀升,Google搜尋引擎與廣告收入獨霸。鮑曼與比爾蓋茲認為,微軟必須建立Windows作業系統與Office軟體以外的競爭力,否則這些崛起的新勢力未來勢必會侵犯到微軟的核心事業。當時,一樣位在西雅圖的亞馬遜,已開始賣起雲端服務。微軟的股價早已開始下跌。

鮑曼決定自建搜尋引擎。2007年,他成立網路搜尋工程團隊,調動納德拉擔任部門主管。「這有可能是你在微軟的最後一個案子,如果失敗了,不會有降落傘,你可能就跟著一起陣亡了,」納德拉回憶起那時鮑曼的話,「迄今,我無法確認,他當時說那話是玩笑,或是直白的警告。」…(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38期)

AI

【延伸閱讀】

一通電話 陳菊折騰36小時飛回台灣挺「他」

瘦回學生時代體型 所謂的限醣,到底是不能吃什麼?

6萬人口有近5千個大學生,為何離島的金門大學總是滿招?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