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琪拉編譯)   

許多人藉由瀏覽TikTok,或是IG獲得生活資訊、理想的食譜、最新的新聞等。但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竟開始使用社群媒體,詢問自己是否有精神上的疾病,包括是否有過動症、自閉症、憂鬱、潔癖、強迫症等等。

過去幾年來,社群媒體平台,包括TikTok與IG,都遭到越來越多的社群大眾的檢視,擔憂他們對年輕人的不良影響,甚至影響精神健康。有趣的是,年輕人竟仍利用社群媒體,來判定自己是不是精神很健康。

這樣的趨勢,越來越困擾著父母、學校輔導、與心理治療師。有許多年美國輕人表示,他們會追蹤一些網紅,這些網紅會分享自己的精神狀況、症狀以及正在進行的治療,有些人還會分享一些自己創造的[審核名單],幫助使用者決定自己是不是符合一些精神疾病的狀況。

雖然利用網路自我診斷健康並不是嶄新的概念,有很多父母也認為社群媒體可以幫助它們的青少年得到更多精神健康的資訊,幫助他們不孤單。不過,仍有許多父母與專家都擔心年輕人這種自我診斷的行為會錯誤為自己的行為貼標籤,而過度解讀自己的行為,讓他們反而感到被孤立,而造成反效果。最不好的狀況,年輕人可能還藉此自我尋求用藥。而且,在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之下,年輕人將會在社群媒體上看到越來越多相關的貼文與影片,而陷入了無法自拔的兔子洞中。對於心思單純的年輕人而言,一旦自我診斷自己有問題,就很難在說服他們,他們是健康的。

側 玩 數字 下載 屏幕 圖標 說明 業務 頂部 店 智能 因特網 軟件 顯示 標誌 社論 電話 技術 牌 在線 應用程序 應用 智能手機 高科技 創建 平台 移動 設備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兒童精神醫學醫師Larry D. Mitnaul表示,他已經看過很多年輕人錯誤的在網路上面蒐集自己對精神疾病的知識,以為自己就得到正確的診斷。他說,年輕人經常以為自己得到過動症、自閉症以及反社會性的人格、或是多重人格。而這種自己從網路上診斷自己的狀況從2021年開始開始變得嚴重。他說,許多年輕人會表達自己經常情緒反覆、緊張、有時候會懷疑自己,但是這並不表示自己就有精神疾病。

許多專家認為,年輕人傾向過度診斷自己,為自己貼上不必要的[疾病]標籤,反而限制了自己的社交,限制了自己的未來,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誤導了自己的方向。他們也可能潛意識裏面藉由為自己貼上疾病的標籤,期待別人降低對自己的期望。

對此現象,Meta表示他們已經創建許多知識性的活動,幫助年輕人獲得正確的心理健康的資訊,目的就是要激勵年輕人尋得正確知識管道。

對此現象,正面來說可以看出年輕人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社群媒體也可以幫助他們與人連結,獲得更多資訊。不過,資訊交換畢竟不能取代專業醫師的問診。要讓青少年除了認識自己以外,尋求專業諮商,才是最正確的手段。

資料來源:https://edition.cn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