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彥誠醫師最後呼籲,大腸直腸癌的治癒率相較其他癌症是較高的,患者應接受正規醫療、勿信偏方,透過多專科的醫師合作,將針對個案的特色提供精準的用藥,有效提升存活期!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再加上三級警戒持續延長,許多民眾擔心被傳染,即便身體出現不適症狀也不敢就醫。根據英國醫學期刊指出,癌症患者若治療延遲一個月,即可能會增加6-13%的死亡風險,且死亡風險會因延遲的時間增長。大腸直腸癌已蟬聯12年癌症發生人數之冠,常見症狀為排便習慣改變、出現血便、黏液便,以及體重減輕、貧血等。其中,血便最容易被患者誤認為痔瘡或肛裂所造成,進而忽略以致延誤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邵彥誠醫師說明,目前約2-3成患者確診時已是四期,多已轉移至其他器官較難直接以手術切除。所幸,在藥物發展與進步下,現已可能透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重現生機!
當心!排便習慣改變、出現血便、黏液便或體重減輕,恐為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平均發生年齡約為60歲,隨著年紀的增長越要注意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若持續2-3周應立即就醫做進一步檢查。邵彥誠醫師表示,抽菸、家族性遺傳、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史,以及曾接受放射線與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皆為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
除此之外,大腸癌與飲食習慣也有關聯,其中已開發國家的發生率較高,推測與經常食用高油脂、精緻加工與醃製等食品相關。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第一期大腸癌治療五年存活率超過9成,第二期約8成、第三期約6成,而第四期存活率僅剩不到2成,不同分期的治療方式及預後皆會有所不同。
治療前進行RAS與BRAF基因檢測 助標靶選擇以提高治療成效
邵彥誠醫師進一步說明,大腸癌早期患者以外科手術切除為首選,因手術治療有較大痊癒的機會,且可延長患者存活期。然而,晚期或轉移性患者則以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的合併療法為主,因腫瘤太大或已轉移至其他器官,難以透過手術切除。
隨著醫療與藥物的進步,晚期大腸癌患者可透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進行治療。邵彥誠醫師說明,目前常用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分別為抗血管新生(VEGF)抗體與抑制表皮細胞生長(EGFR)抗體兩種,針對左右側大腸癌有不同的成效。其中,因EGFR抗體為直接作用於表皮生長因子上,進而抑制腫瘤生長,故針對RAS與BRAF基因未突變的左側大腸癌患者,使用EGFR標靶藥物效果優於VEGF標靶藥物,因此治療前須先檢測RAS與BRAF基因是否突變。
晚期大腸癌 單株抗體標靶合併化學治療提升存活期、生活品質
根據大型臨床試驗證實,使用抑制表皮生長的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可顯著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且無疾病惡化存活期最高達10個月,平均存活期更有可能突破兩年!邵彥誠醫師解釋,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代表患者於追蹤期間發現腫瘤無變大或變多等現象,某種程度上可與疾病和平共處。因此,鼓勵晚期患者仍要積極面對與治療,其目的除延緩腫瘤生長與縮小,使患者有機會進行手術切除以延長壽命外,也可有效緩解症狀的不適,以提升生活品質。
邵彥誠醫師最後呼籲,大腸直腸癌的治癒率相較其他癌症是較高的,患者應接受正規醫療、勿信偏方,透過多專科的醫師合作,將針對個案的特色提供精準的用藥,有效提升存活期!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