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偽造對話、合成影像到假投資與釣魚網站,現在詐騙手法不再單純仰賴話術,而是開始借力生成式 AI 在新一波的數位浪潮中創造更多新陷阱。然而 AI 不只是攻擊的矛,更可以作為防禦之盾,因此如何以 AI 賦能金融科技防詐,已成為政府、產業與金融機構共同關注的焦點。
在近日由 AI 金融科技協會主辦的「2025 AI 金融科技發展論壇」中,特別邀請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呂正華、警政署科技犯罪防制中心主任林建隆、研勤科技董事長簡良益與萬國律師事務所合夥律師洪志勳,一同探討在 AI 時代落實科技金融防詐的關鍵策略。
「資安與防詐」是 AI 時代的重要基礎建設
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呂正華指出,生成式 AI 與數位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為產業注入創新動能,也帶來前所未見的詐騙風險。尤其在金融與製造等高價值產業中,詐騙手法結合社群操控、虛假信件與偽造交易,讓百工百業面臨更高的資安挑戰。呂正華強調,打詐不能僅靠單一部門努力,而是需整合產官學資源、導入 AI 技術,以打造跨界聯防機制。呂正華也從過去任職數發部的經驗出發,分享當時與銀行、警政署合作開發 AI 防詐模型,並透過分析帳戶異常行為與資金流,成功預警可疑交易、建立新型態防詐框架。
呂正華提醒,從金融到製造、醫療、建築等百工百業都面臨數位轉型與資安風險雙重挑戰。AI 是把雙面刃,當企業在追求數位轉型與商業創新的同時,更需將「資安與防詐」視為基礎建設之一,才能讓智慧產業永續發展,找到商業模式與安全機制的平衡。
數據聯防與跨業合作是建立防詐機制的關鍵
警政署科技犯罪防制中心主任林建隆指出,打詐不能只從犯罪者角度出發,更應聚焦「潛在被害人」的預防與攔阻。「大家知道昨天(6 月 9 日)在 165 打詐儀表板上,被詐騙的累積金額有多少嗎?答案是高達四億九千萬,」林建隆分析,其中「假投資詐騙」的金額最可觀,因此身為資金流出第一線的金融機構,若能參與聯防,不僅可以守住客戶資產,更是履行社會責任。
「打詐的本質是在關鍵時刻阻止人受害,」林建隆呼籲銀行勇於接收潛在被害人資料,並運用 AI 模型進行交易異常分析,強化事前防護,因為建立有效防詐機制的關鍵,就在於數據聯防與跨業合作,如此才能真正阻斷詐騙鏈、守護民眾財產安全。
以雙軌策略應對新型態詐騙威脅
研勤科技董事長簡良益指出,AI 既能造福社會,也可能淪為詐騙工具。簡良益以技術視角拆解當前生成式 AI 被用於詐騙的各種方式,包括影像合成、虛假身分建構、網路釣魚與人臉偽造等技術,並強調現在只需要少量聲音樣本,即可在幾分鐘合成真實對話,甚至已有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受害的案例。
面對詐騙形式日趨多元的現象,金融機構若缺乏防禦機制,將面臨財損、監管壓力與信任危機,因此簡良益建議以雙軌策略應對詐騙威脅:一方面提升全民對 AI 生成內容的識別意識,其次是運用 AI 建立防詐技術,如聲紋、動作驗證與多層辨識機制,協助判斷真假語音與影像。簡良益也強調,技術雖然可以強化防護,但應同步推動跨界協作與法規支持,才能打造真正可信、安全的金融環境。
企業內外法規的落差,是打詐的常見挑戰
萬國律師事務所合夥律師洪志勳指出,金融業屬於高度監管行業,不僅必須遵守行政法規,還面臨嚴格的內部規範與問責制度,只要違反內規就可能導致高額罰款、執照撤銷,甚至高階主管被要求撤換的狀況。然而洪志勳也觀察到,現行法規與內部規定間的落差,常使業者在法遵及執行上產生困難。
洪志勳也以自身曾遭遇電信簡訊詐騙並被銀行系統即時攔阻的經驗為例,進一步呼籲金融業應擴大聯防機制,同時在確保個資保護的前提下,共同提升整體社會的防詐能力。
從政府、產業到金融機構,面對 AI 所創造的新型詐騙威脅,唯有跨部門協作、資訊共享與法規同步,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防詐聯防網。當詐騙手法日益複雜且數位化,「資安與防詐」將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標準配備,如此才能在 AI 時代奠定產業創新根基,打造更安全可信的未來。
本圖/文由「Techorange科技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過去一天被詐騙的金額高達 4 億 9 千萬。」2025 AI 金融科技發展論壇邀集全國工總、警政署、研勤科技共探 AI 防詐關鍵策略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