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康健雜誌217期
作者/李瑟
圖片/王建棟
李安,無論走到哪裡都離不開這樣被介紹:是得過3屆奧斯卡金像獎、2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2屆柏林影展金熊獎、5座英國電影學院獎、5座金球獎、5座金馬獎的國際大導演。
但不管他拿了全世界多少獎項,多少掌聲與崇拜,他還是跟所有的人一樣,會老。剛滿62歲,標準的出生於台灣的四年級生(1954年生),走過物質缺乏,被大學聯考折磨(當年每10人只容1.4人擠進大學窄門,其他人落榜,而他就曾是落榜生之一),走過憂患意識困頓與自我懷疑的30、40歲;終於赤手空拳打出事業江山,卻也愈來愈老,成為戰後嬰兒潮之一,而被社會上有些人稱作「人類史上最大一批的銀髮世代」,或「養不起的未來」。
是嗎?李安可以被稱為「養不起的未來」嗎?
挑戰數位電影的下一個發展階段
沒有,他沒有選擇退休或悠閒人生下半場,反而走在全世界電影導演之前,拚命地以3D、4K高解晰度、每秒120格的高幀率(傳統電影為每秒24格)、影史上前所未有的電影技術,拍攝《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挑戰數位電影的下一個發展階段,比《哈比人》或其他電影的速率都還來得快,可說是拍片新創舉。
目前,絕大多數電影普遍採用1920年代以來的每秒24格製作與播放,李安花了1年思前想後,決定要採取120格的技術,讓觀眾可以獲得極為鮮明清晰的影視,也完全沒有過去觀看3D電影時對眼睛的壓力,但人物面部會太清楚,演員臉上任何瑕疵都看得見,而背景則變得不清楚,李安的團隊必須不斷調整燈光與布景,演員也得花好幾個月保養皮膚,不能靠上妝。
用這麼快的速率拍攝,也很難在如電影院般的大銀幕上剪接,因為根本沒有剪輯軟體能搭配每秒120格使用,如何在每秒60格的系統下做剪接,有夠複雜。
但對於這部講述19歲大兵比利,無意中成為伊拉克戰爭英雄、回到美國本土展開虛偽榮耀之旅,李安考量:高規格效果很能讓觀眾對主角產生情緒上的連結,使觀眾如同進入現場,面對戰場敵我間殘忍的廝殺,逼真程度就像砲彈與肉搏戰正在身邊轟然降臨。因此觀眾也最好是進電影院欣賞,而不是窩在家裡用電視或電腦觀看。所以李安其實也在挑戰世人的行為,會不會重返電影院。
對於全世界知名演員、製片競相爭取合作的大導演來說,李安大可享受26年來自己累積的成就,繼續拍攝24格的電影,非常安全,實在不需要嘗試拍120格,把危險創新留給年輕導演吧。
李安說,是議題找上了他,因為也是那時間他在思考的人生問題,以及他存在的價值。一開始是「孝順」:父親三部曲。從36歲開始的《推手》,繼而《囍宴》、及之後的《飲食男女》,與他跟父親之間的感情有關,父親期待他成為教授,可是他不要,偏偏選擇了電影這條路,父子認知不同使他一度卡在孝順裡徬徨著。
之後是隨著青春的逝去,純真的喪失,他開始在意「浪漫」這件事。在他看到張愛玲小說《色.戒》,看到王佳芝、易先生、鄺裕民之後,「我撞出一個真假虛實,人到底是演戲比較真?還是生活上比較真?」同性戀和牛仔:《斷背山》,也是個虛幻的東西,「是一個謎,在那段時間,浪漫的東西對我很重要,」他說。
50歲以後直到最近這段時間,李安在意的是「人跟上帝的關係、人和神的關係」,「我講的神,不是某一個神,是人跟未知的東西的一種情感結合,不是理性,解釋不清楚。當你又需要信仰、又不能解釋它的時候,當你碰到挫折,你的心怎麼樣去寄託,關於真假虛實的辯證,對我就很重要。」
所以有些事情他也就看清楚了,李安說,有些他拍的電影不知為何觀眾就是不喜歡,就放過自己一馬,「只能說是命或運,或沒有觀眾緣吧,」他接受,放下,繼續追逐下一個夢想。【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17期】
延伸閱讀:
戴勝益最新遺囑:勿氣切、不電擊、樹葬時播放韋瓦第
桂綸鎂 :開始相信,懂得處理負面情緒就能征服它
吳若權:正面解讀、逆向思考退休後來當「徒步背包客」,可能嗎?
楊力州:50歲,我要到南極攻頂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