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凡淳 採訪諮詢/兒童職能治療師吳姿盈
玩黏土、著色、摺紙等,看似簡單的手作遊戲,其實藏有大大的學問!進行手作活動時,有助於孩子的心智發展歷程,爸媽的參與及陪伴更為重要,能讓這過程變得更有意義!
多多動手玩.培養認知能力也為上小學做好準備
「精細動作的發展,與認知發展有高度的關聯性!」吳姿盈職能治療師表示,當孩子看到大人示範動作時,會開始學習觀察、思考與模仿,在執行動作的過程中,也會根據多次練習及得到的結果嘗試調整動作,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可以促進孩子的觀察與模仿、對指令步驟的理解跟記憶、動作計劃與控制等能力。
過程中,同時也帶給孩子許多空間的概念,像是根據大人給予的指示,判斷自己是該畫直線或是斜線;在玩串珠遊戲時,還沒有空間概念的孩子常常會有讓珠子「同進同出」的情況,但經過多次練習後,孩子就能修正原本的想法,了解到「珠珠從這端串進去,會從另一端出來」。吳姿盈職能治療師也提到,「這些精細動作的發展,都是生活自理的基礎」,像是使用餐具、綁鞋帶、扣釦子、拉拉鍊等,這些都是上小學前必須要會的技能,建議爸媽在學齡前就帶孩子練習,否則進小學後,重心大多會放在課業上,當這些技能又不上手時,孩子會覺得更加挫折。
參與及陪伴很重要.出手協助請放在最後一步
孩子在開始學習時,當然無法馬上上手,吳姿盈職能治療師提到,爸媽不要期待孩子用聽的就會懂,他們需要的是更多視覺的刺激,因此「示範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同時也要思考「要引導跟協助孩子到哪個程度」,她提到,有些爸媽因為對孩子的期待值過高,要求孩子都要會做,或是過度協助,都會影響孩子學習的效果。
吳姿盈職能治療師提供一些原則,提醒爸媽在與孩子一起動手玩時,不要急於幫孩子做,循序漸進的做法才能讓孩子的發展不受限!
1.示範:首先爸媽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過程中也要將技巧說出來,像是「這個地方要黏緊;這個圓圈要塗滿。」觀察孩子是否能夠成功被引導,如果可以,表示孩子其實是可以自己做到的;但如果示範完孩子還是不會,那就再示範一次,可能是因為孩子沒聽懂,鼓勵他再練習做一次。
2.適度介入:當上述的做法進行多次後,確認孩子還是無法順利完成,爸媽這時再適度給予動作上的引導。吳姿盈職能治療師提醒,一定要將這個動作擺到最後一步,同時也要從過程中思考,「這項活動是否已超過孩子的能力」,才會導致孩子無法成功。
3.再次確認:給予動作協助後,孩子順利完成了動作,爸媽若想要再次確認孩子是否真的學會怎麼做,藉由鼓勵式的話語,像是「我幫你剪了一個圓形,那換你自己剪一個好嗎?」類似的說法,引導孩子自己再做一次。
4.互相回饋:建議家長要跟孩子互相給予回饋,並且參與及陪伴整個過程,會讓動手玩這件事變得更加豐富。在動手玩的過程中,不吝嗇地給孩子稱讚,例如「今天很專心喔!」「雖然一開始還不太會,但再跟你說一次後,你就會了,而且都沒有生氣,真棒!」增強孩子好的表現。爸媽也能與孩子分別做一個,看到彼此的成品後,爸媽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我做得怎麼樣?」彼此稱讚及分享,能讓孩子更有信心。
※原文刊載於2020年05月號《媽媽寶寶》399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
※延伸閱讀
寶寶身心發展【認知篇】:順應bobo認知發展.從遊戲培養理解力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