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 鍾藝

被人說性格好的人,其實可能也是最孤獨的人。不會拒絕朋友,自己覺得很軟弱;明明心裡很委屈,卻只能說「沒關係」。在不懂得拒絕的境況裡,往往活不出真實的自己,在很多關係裡,「討別人高興」也會變成固定的人設。

為什麼我們會討好別人?如果年幼的時候我們發現某種方式會帶給自己存在感,或者身邊的人會因為這種方式而喜愛我們,那麼長大後我們就會執著這種方式。一方面,我們會通過迎合別人來獲得關注和喜愛,另一方面,當有消極情感的時候,我們會選擇隱藏、躲避來減弱別人對自己情緒的覺察。

事實上,用「討好」方式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是很不穩固的。只用一種「好人」人設來進行交往,對方對你這個人的認知也是單薄的,不立體的。久而久之,社交圈也會漸漸把你排除在外,畢竟,人們終究還是會喜愛「豐富多彩」、「有意思」的人多一些。

除了會說「Yes」,我們也需要學會說「No」。親和力雖然重要,但「No」更能為我們帶來他人的尊重。人的價值除了自身能力體現外,往往也需要「No」來彰顯,拒絕能讓你變得更珍貴。

ABT03

開心與憤怒,拒絕與接受,它們並沒有優劣之分,而是一樣重要,一樣有意義。如果沒有憤怒,對方怎麼知道他們觸及了你的底線?如果沒有拒絕,對方怎麼判斷自己是否越過了你的邊界?偽裝成沒有脾氣的人,最後也就沒有了真實,沒有了個性,沒有了存在感。

不敢拒絕別人的背後是害怕別人拒絕自己,不敢憤怒的背後是期待別人可以悅納自己。然而,別人沒有義務為你的期待而活,你也沒有責任為別人的喜好而活。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們更該關心自己如何活的真實和灑脫。人見人愛的木偶娃娃,並活不出生命該有的色彩。

如果我們在成年後發現自己是「討好型」人格,想要改變並不簡單。這種深入骨髓的思維方式需要在數千次抉擇和自我對話中,才能被漸漸糾正。而且,對於大部分的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從「討好別人」中走出來,大半生都在為比人而活。

所以,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可能當下不起眼的行為,已經無形中為孩子的未來埋下一個定時炸彈。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的行為不合心意時,首先是呵斥或打罵,讓孩子在害怕和恐懼中不斷認識到討好家長能為自己帶來安全和讚美,那麼孩子長大後極有可能是個「老好人」,深陷「討好型」人格的怪圈。父母是孩子的性格、秉性的塑造者,一舉一動都會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影響力,切不可隨著自己的性子魯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