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漢華
2月21日,從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技轉醣蛋白技術而進行乳癌疫苗試驗的台灣浩鼎,解盲結果不如預期,第二天,股價從708元一路下滑,3月份股價甚至曾跌破400元。
翁啟惠因為技轉浩鼎,說明解盲沒有失敗而遭質疑是否立場不公正,外界也懷疑他的女兒翁郁琇購買浩鼎股票的資金來源,爭議不斷。
浩鼎風暴再起,生技業屹立不搖?
歷經這一震盪,大家急切想了解,生技業還有可能接棒資訊科技業,帶領台灣站上國際舞台嗎?在老化嚴重的台灣,國人生產的藥品和醫療器材,能延長大家的壽命嗎?
浩鼎一時造成社會紛擾,外界聯想,生技產業為何營業額低,竟能創造高股價?但是,持平而論,在過去十年,生技業已是台灣少數持續成長的明星產業。
生技類股總市值 四年飆漲近三倍
「台灣的生技業近十年複合年成長率是6.77%,超過GDP成長!」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祕書丁詩同表示,2014年的整體營業額是2886億元,十年內倍增,前景不可小看。
其中,醫療器材的成長最引人注目,這十年成長率達8.52%。「螺絲釘從一噸一噸賣,變成一顆一顆賣!」科技會報生衛醫農組主任林治華笑著說,過去做螺絲釘的業者是傳統的工具機,轉型做復健機器人後,價值大大不同。
台灣社會在過去十年對生技業有著美麗憧憬,也來自於投資大眾的青睞,股市就是指標。
看看2010年到2014年,生技類股上市櫃家數,從48家增加到88家,四年之內多了40家,總市值從2188億元增加到6377億元,成長近三倍,2015年還超過8000億元。
生技類股在台股占比,也從0.85%增加到2.16%。光是2015年,市值超過百億者就有19家。
根據《2015生技產業白皮書》,到2015年6月為止,已有87家業者被政府審定為新藥生技公司,共生產209項產品,有28項獲上市許可。
眼看生技產業表現亮眼,2015年,行政院更喊出「生物經濟發展方案」,納入製藥、醫材、健康照護、食品安全、農業等產業,預估在2020年,產值可占GDP的14%,在2021年,上看4兆元。由此可知,政府是生技業的最大推手。
「台灣發展生技,是跨黨派,不分藍綠、不分政黨的,」曾任工研院院長,在1999年創立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的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觀察。
回首1980年代,行政院想要發展B肝疫苗產業,未料失敗。1990年代,政府陸續成立國家衛生研究院、醫藥品查驗中心。
2000年政黨輪替,立法院在2007年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首次鬆綁法規,讓生物科技研發逐漸起飛。藍綠兩黨並相繼推行「兩兆雙星計畫」「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在政策上大力扶持。
「就像拼圖一般,生技業的藍圖,一塊塊拼了起來,」李鍾熙回顧生技業的發展時表示,過去十幾年來,政府一步步營造友善環境,讓生技產業在台灣逐漸茁壯。
以民間資金來說,2014年生技投資額達458億,比前一年增加9%,其中,10億元以上的投資案就超過一半。
「回想2005年,我要投資國內生技業時,還被人取笑!」上智生技創投總經理張鴻仁說。但後來他發現,投資國內的績效更勝國外,便從2009年開始,放棄國外,專注國內。
不是只有民間投資獲利,行政院國發基金也嘗到甜頭。
其實,早從1980年代,政府就一路支持業者製作B肝疫苗,30年之後,國發基金對智擎、國光、永昕、太景等13家生技家業者,已經直接投資29.2億元,目前股票已值115億元,獲利近四倍。
新創生技崛起 法規制度功不可沒
回顧台灣生技業會蓬勃發展,2007年通過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是重要關鍵。
過去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因享有優惠才能快速發展,可是生技產業卻沒有,新法令通過後,可鼓勵業界投資,包括讓生技公司享有定額研發免稅、發明技術的人還能進入董事會執行決策,分享營運成果等。
資金市場的設計是第二個關鍵。
「興櫃更是一個偉大的發明!」上智創投總經理張鴻仁表示,這個制度讓還沒有盈餘的新創生技公司,能夠向社會集資,從事研發,這在其他國家很少見。
2002年,櫃買中心展開興櫃交易制度,2007年首次出現「生技醫療類股」一詞,2015年底,生投股市值在櫃買已占比增加到22%。
張鴻仁以生產長效關節炎藥物的台灣微脂體公司為例,在2011年,每股虧損7.3元,以68元上興櫃。第二年,他們以158元掛牌上櫃,2013年,現金增資達1億美元,刷新生技業新高紀錄,股價也高達440元,民眾因為抽籤而凍結的資金,還創下150億元的鉅額。
「除了台灣,只有美國那斯達克能夠如此,」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表示。
原來台灣的興櫃制度是參考那斯達克。1998到2002年擔任上市櫃審議委員的李鍾熙,時任工研院副院長,他發現那斯達克的生技公司若來到台灣,因為還沒賺錢,有2/3不能上市。
「生技業像跑馬拉松,沒有資金,體力不會好,這怎麼跑?」他說。
為了幫生技業籌資,他建議當時也是審議委員的工業局副局長何美玥想辦法,於是,經過修改,通過「科技類股」上市,研發型公司具有市場性的產品,即使不賺錢,也可公開發行。
果然,熱鬧的資金行情,讓國外注意到了。2014年,台灣被《科學人》雜誌評選為全球生技領域排名第17,贏過日本,2015年排23名,其中一項重要評估指標就是資金和投資額,相較過去,排26名,已有進步。
後起之秀接棒,生技能攀上高峰?
台灣生技業突飛猛進,和海外生技人才近年相繼回台也密切相關。由於2000年之後,美國大藥廠縮減研發和人事成本,改以外包方式開發新藥,間接促使任職其中的台灣生技人才陸續返台。
更有海外大咖級的創業人,因對故鄉的感情,加上行政院官員多次到海外攬才,紛紛響應「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返台創業,甚至設廠。
例如在美國創辦Ivax學名藥廠,賣給全球第一大學名藥廠Teva的許照惠、曾創辦全球第三大學名藥廠的泰福生技董事長趙宇天、全球第四大學名藥廠的安成藥業創辦人陳志明、在那斯達克掛牌的Impax藥廠創辦人許中強,都把經驗帶回來。
也有的海外專家返台,在工研院、國衛院、生技中心等研究機構進行研發,再技轉業界,甚至共同設立衍生公司,2008年由國衛院和杏輝藥業共同成立的杏國新藥,便是一例。
生醫所一條龍服務 協助技轉扎根
「今年下半年,還有衍生公司,」曾在禮來藥廠工作,研發製作肺癌藥「愛寧達」的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石全表示。
國衛院已開發14個糖尿病、腸病毒、癌症、肝炎等候選藥物,其中四個已技轉,將拿出另五個依杏國模式和業界再合作。
如同國衛院發展新藥,成立30多年的生技中心也著重藥物開發。曾任職國際藥廠、自美返台的執行長甘良生說,每年4月舉辦產學說明會,總能吸引上百名業者。2011年至今,他們已經技轉石蓮花藥物、抗癌注射劑、腎炎植物藥等七項。
至於工研院,則以醫材為技轉重點。生醫所所長邵耀華表示,自2011年至2015年,已技轉糖尿病腎病變檢測等九項技術。他們與鐿鈦科技衍生成立台灣微創醫材公司,開創國內脊椎醫材產業,已有2000多人成功使用人工骨材。
為了讓技轉扎根,生醫所近三年提供服務,完成技轉後,研發專家到生技公司,訓練員工,協助做出產品。邵耀華發現,此舉大受業界歡迎,每年輔導的家數有300多家,超過預期,收到的服務費比技轉金還要多!
最大挑戰是人才 從國外帶回經驗
台灣的生技產業,有了資金、人才,加上法規鬆綁,過去十幾年來真的從無到有,做出成績。
根據生技中心統計,生技業者在國內外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的新藥項目已有170多個,其中取得美國FDA進入試驗者有57項,29項進入二期臨床試驗,三期的有九項,業者至今還開發了七項藥品,在國內外上市。
至於醫療器材,發展更比藥品快,扮演出口的主力。血糖計和試紙是營業額的重要來源,泰博生技就在2014年締造25億元,創下新高,生產隱形眼鏡的精華光學,滿足不同人種的眼球需要,更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商。
接下來最大挑戰是人才,政府也在準備。從2009年起,科技部和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培養台灣人才,次長錢宗良表示,目前已35人前往史丹佛完成訓練,其中有醫師、工程師,成立十家新創公司。2013年至今培訓479人投入研發。
他認為,這些人才到矽谷取經,帶回創業經驗,能夠提升國內產業水準,如今他們的新創公司實收資本額累積已有6億元。
希望這些後起之秀能接續海外華人返台創業的風潮,將台灣的生技業帶向新高峰。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4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4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