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 Player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胡雅涵

巴西總統魯拉於當地時間2024年1月13日簽署了一項全國性法案,限制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這項法案將於2月開始實施,根據其規定,學生除非因緊急危難、身心障礙需求,或教育目的等情況下才能使用手機,否則在校期間一律禁止使用。這項政策的推出,旨在減少學生於校園內過度依賴手機的現象,提升專注力與學習成效,並促進師生之間的直接互動。根據巴西知名基金會的調查指出,巴西人口約2.03億,但手機數量卻高達2.58億支,人均持有手機數超過一支。此外,市場調查更顯示,巴西人每日平均使用手機及其他螢幕設備的時間長達9小時13分鐘,顯示當地對數位設備的高度依賴。

此法案在巴西國內引起了正反兩極的討論。支持者普遍認為,限制手機使用能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於課業,降低網路成癮、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並鼓勵學生進行更多的實體互動。然而,反對者則指出,全面禁止手機的做法過於極端,忽視了數位學習工具的教育價值,尤其在數位化教育日益普及的今日,手機已成為許多教師進行互動教學的重要工具之一。此外,也有人擔心政策的執行難度,特別是對年長學生而言,完全禁止手機可能引發更多反彈與執行困難。而早在2023年,巴西部分州如聖保羅州就已率先立法禁止學生於校園內使用手機,並推動所謂的「無屏教室」計畫,以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與專注力。

回到台灣現狀,我國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的情況同樣普遍。根據教育部的相關規範,各級學校可自行決定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辦法,目前多數學校的政策為:上課期間禁止使用手機,僅於下課及午休時間開放使用。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學生於校園內過度使用手機的情況仍日益嚴重,尤其是低頭族、網路成癮、社群媒體沉迷等問題,對學生的學業表現及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過於寬鬆的管理也有其害處。

孩子 快樂 漂亮 背景 坐 小 美麗 童年 快樂 初級 孩子 好奇 知識 無辜 學齡前兒童 小 教育 外套 閱讀 可愛 臉 女兒 研究 有趣 表 金發 肖像 書 寶寶 學校 女 學習 微笑 關閉 表達 家庭 好奇 年輕 家 化妝 灰色 女孩 教學 人 人 情報 人的 夾克 文學 白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但若直接照搬巴西之法案,也潛藏許多隱患,台灣目前正在推行數位學習政策,許多教師透過手機或平板進行教學活動,如線上測驗與數位教材展示等,過於嚴格的手機禁令可能限制了創新的教學模式。中高年級學生對手機依賴程度較高,完全禁止會引發抗議浪潮,甚至導致學生隱匿使用,增加學校管理難度。部分家長也希望孩子攜帶手機以便聯繫,特別是在放學後或課外活動期間,全面禁止手機使用可能導致家長不安。

雖然如此,這項法案如若推行於台灣也有許多益處,如限制手機使用有助於減少學生的分心,提高課堂參與度與學習成效。並且還能促進社交互動:減少手機依賴,學生可更專注於與同儕的實體互動,有助於培養健康的人際關係與溝通能力。再來,青少年長時間沉迷手機與社群媒體,根據研究顯示其與焦慮、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有關,限制手機使用能有效降低此類問題風險

巴西全面禁止中小學生於校園內使用手機的法案,確實值得參考,但台灣的教育文化與數位環境不同,因此政策設計應更具彈性與多元性。針對不同學齡可有差異化管理,如國小全面禁止,國中限制上課使用,高中則可作為教學工具但限制娛樂性用途。同時,應在課程中納入數位素養與自我管理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合理使用手機的重要性,培養良好的數位公民意識。技術性限制如校園Wi-Fi僅能存取教育資源,或學校發放專用平板,也是降低手機干擾的有效方式。家長與學校之間的合作也至關重要,可透過共同守則,建立一致的手機使用觀念。此外,學校應提供更多元的實體活動,如讀書會、社團活動與運動賽事,以減少學生對手機的依賴。

在當今我們生存的數位時代下,教育的重點不應是「禁止」,而是「引導」。透過分齡管理、數位素養教育與技術輔助等多管齊下的方式,讓學生學會自主管理並善用科技,才能真正兼顧數位學習的效益與防止手機成癮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