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品姍 採訪諮詢/職能治療師吳羽庭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孩子發展的每一步都極為重要,符合每一個階段的生長里程碑更是關鍵所在。然而,我們經常只關注孩子的生理功能發展,而不小心忽略了外在環境、教養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父母該從哪些面向去觀察、改變?面對不可控制的環境因素,又可以如何去預防或減緩影響程度?
新冠疫情爆發,徹底改變了全球的生活常態。三級警戒隔離在家可以減少與外界接觸,雖然看似為嬰幼兒形成了一道安全屏障,但透過醫療與教育界的觀察發現,2020年之後出生的幼兒,在語言、認知、情緒及動作能力等發展出現較緩慢的現象。如今,這一代的幼兒已陸續進入幼兒園就學,但根據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資料指出,在疫情解封後,早療通報人數逐年創下新高,形成了「小烏龜世代」。
小烏龜世代的成因
根據小烏龜世代形成的原因,職能治療師吳羽庭有以下說明:
1.外在刺激減少
疫情期間,實施三級警戒的隔離政策,對於爸爸媽媽來說,為了杜絕嬰幼兒確診的可能性,許多人減少前往公園、有眾多兒童設施的場地。但是這些設施有助嬰幼兒發展粗大動作、在探索環境時整合感覺刺激。
隔離政策使得嬰幼兒缺少了外在刺激,進而影響到粗大動作、感覺統合的發展,可能造成嬰幼兒在接收感覺刺激時,變得較為敏感或是反應遲鈍。
2.戴口罩缺乏情緒覺察
基於防疫需求,人人皆須配戴口罩,但此舉也易讓嬰幼兒難以分辨他人情緒,影響到孩子理解社交情境,與同儕互動時,可能不懂該如何根據他人的情緒做合適的回應,使得社交互動品質不佳。
除此之外,幼兒會透過模仿大人嘴形、臉部表情和聆聽來學習語言,但礙於大家皆戴著口罩進行社交活動,音量和音質相對較模糊,不僅影響聆聽對話,也會降低嬰幼兒模仿嘴形口說的機會。
3.孩子缺乏生活經驗
幼兒長時間待在家中,不僅缺少了與他人互動的機會,許多應該開始接觸的事項,也容易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缺少了學習機會。如:爸媽幫小朋友整理玩具,幼兒就不會養成分類對照玩具的認知概念,也沒有機會學習物歸原位的規矩。
當幼兒入學後,可能因缺乏生活經驗、與家中的生活落差過大等因素,使得在幼兒園需獨立自理時,感到挫折並產生適應不良的情緒。
4.3C育兒
新冠病毒大爆發,開啟了全新的工作模式,「居家辦公」,對於家庭有嬰幼兒的人來說,為了降低育兒負擔,不免於日常中加入使用3C產品。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指出,疫情期間有超過7成的家長,因擔心染疫而不敢帶孩子出去玩,讓3C產品成孩子的夥伴,但長時間接觸3C產品,會影響幼兒的專注力、情緒調節能力,因此,不可不慎。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