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Y0369

台灣企業滿足了全球高達 68% 的晶片製造供應,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能源需求——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預測,2030 年台灣半導體製造產業之耗電量,將會相當於 2021 年紐西蘭全島的耗電量的兩倍,其中將有 82% 的需求來自台積電。

台灣為何陷入能源危機、與淨零目標遙遙無期?

AI 時代用電激增,台灣卻在此時面臨牽涉到國安、氣候、政治挑戰的能源困境:台灣全島有高達 9 成的用電量靠的是進口石化燃料;兩岸情勢也持續緊繃,台灣必須面對來自中國的經濟封鎖、國際孤立,甚或武力入侵威脅;而出於政治考量,執政黨主張在 2025 年前告別核電,打造「非核家園」,並在同一年達成「燃煤發電 30%、天然氣發電 50%、再生能源 20%」的能源結構目標。

再者,政府還訂立野心勃勃的潔淨能源目標,包含遵循巴黎協議,2030 年台灣將減碳 23%,並在 2050 年前達成淨零碳排私部門方面,包含台積電在內的多家大廠,都簽署了 RE100 全球再生能源倡議,承諾於 2050 年前採用 100% 綠電

目前看來,沒有任何一絲達標跡象,現實和理想之間尚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鴻溝。

台灣現行能源結構十分脆弱,極度仰賴進口

根據經濟部統計,去年台灣有 83% 的用電需求仰賴石化燃料,其中煤炭發電佔 42%、天然氣佔 40%、石油佔 1%,另外核能佔 6%,而太陽能、風力、水力、生質能發電加總起來也才佔 10%。

這樣的能源供應系統極不穩定,因為燃料進口隨時面臨到國際價格波動或中國封鎖的風險;即便台灣政府能出手調整電價,卻也造成台電債台高築,而一旦中國海軍封鎖台灣海峽,台灣島約只有 6 週的煤炭儲備量,以及約 1 週的液化天然氣儲備量。

縱使上述風險都尚未發生,今年台灣發電的備轉容量已多次掉到 5%(理想的系統備轉容量為 25%),且在過去 8 年內,就發生過 4 次大規模跳電,限電情況也不少見,在在顯示出台灣供電困境亟待解決。

再生能源為何進展緩慢?專家警告外資出走可能性

由於台灣國土面積小且山地多,太陽能發電面臨土地取得不易的限制離岸風電雖大有潛力,但近年受到政府欲扶植在地產業發展的政策限制,只能運用 MIT 產品和聘用台灣勞工,礙於技術落差,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與工程延宕;另一方面,港口腹地小、風力發電機直接位於中國飛彈射程範圍內,海底電纜在軍事衝突中高度脆弱,這些都構成台灣再生能源之發展困境。

Nicholas Chen 是一位長期研究台灣氣候與能源政策的律師,他認為台灣必須為潔淨能源的發展路徑做出大幅調整,否則可能將面臨外資出走的危機——有越來越多企業需要淨零排放的生產環境,以滿足如亞馬遜、Meta、Google 等合作夥伴的淨零承諾,同時避免碳排相關的貿易壁壘,例如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編按:Google、AWS、微軟目前皆有在台灣設立資料中心。)

核電重啟再掀討論,但是否為最佳解?

針對當前的能源危機,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表示:「立法院裡的辯論還在持續,因為社會大眾既渴望非核家園被逐步實現,又想看到碳排量減少,因此開始有人探討當其他條件齊備,關閉的核電廠是否有重啟的可能性。」

本圖/文由「Techorange科技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台灣陷入尷尬處境】半導體耗電量狂飆又得淨零轉型,核電會是最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