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王賢文   

文化部近日被監察院糾正,因為其管轄的各公家機關(包括軍營在內)的公共藝術作品,疑遭到四家公司壟斷,代辦4成以上的案件,其中有的軍方藝術作品,甚至直接買大陸製的成品。而有些公共藝術作品的評審委員,甚至於是投標或代辦公司裡的成員,有球員兼裁判之嫌。

監察院幾乎就是綠營自己人開的,監委全換成民進黨或親民進黨的人士了,這次糾正文化部自己人,可說是文化部種種作為,連自家人都看不下去了,要不然,就是做做樣子而已,糾正?文化部根本不在意,只要表示一下會檢討,監委又奈何?

其實,文化部換成黨性堅強的史哲當部長後,功能就不彰顯了。從去年九月下旬到十月一日,為期十天的台灣文博會,就已看得出來。該次文博會,號稱史上規模最大,展場最多,包括舊空總展區、花搏園區、華山園區、松菸園區、鐵博館園區以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中心、台灣史前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熱蘭遮博物館等副展館。
但老實說,雖然是文化部主辦的,但我個人覺得像是文化總會參與,指導的氣息很重,因為很多展攤,都像過去文總辦的活動,充滿文青式口味和鄉土味,特別是在主場館—-舊空總幾個展攤,很多都很莫名其妙,像甚麼Village 13馬戲蓬、yeah趣舞台、Future Vision Lab23、打開空總X AI多重未來、摧落!Creators 開放工作室、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空總新玩藝…等等展示或表演等,其實大-而不無當,也讓人看不懂,舊空總以給藝術家做工作室為多,作品經常文青和前衛口味濃厚,當藝術展可以,但實在不足當文化創意的產業。民眾看不懂,故展場觀眾零零落落的。

ADDY7092
圖片取自:(FB 史哲 )

本屆文博會展館分散,也讓人疲於奔命。在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籌備處的展覽,根本就算是該館的常設展,只是多搬來行駛幾個車次的藍皮號火車廂,也要硬擠入文博會展覽之內,試問鐵道博物館與文化創意何關?這是好大喜功,功能無限放大之一,雖然觀眾較多,但也是衝著藍皮號火車來的。

最重要的是,文博會2010年創立時的原名是「台灣國際文化創業產業博覽會」,意在推廣台灣的文創產業到國際,如今政府卻只想退縮為本土化,拿掉「國際」和「產業」兩字,卻無法將台灣文創產業推向國際了。許多真正有台灣文化創意的產品的展區,反而缺乏像國際書展般與外國人談版權的地區與時間了,更可憐的是,文化部連該聘請的翻譯人員都沒有,地方性的小小文創工作人員,未必通曉外國語言,也無法透過翻譯,將產品銷到國外。

老實說,文化部現在也只想將文博會弄得像台灣燈會等煙火式的展演兒已,卻不思考台灣最須扶植的文化產業的國際化。有很多人搞不懂文博會意義,甚至將中文名稱「台灣文博會」,以為是台灣文化博覽會,而不是「台灣文創博覽會」的簡稱呢!文化部連名稱都搞得像總統府將國慶日說成〞Taiwan Nation Day〞一樣,在打迷糊仗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