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少青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說古代女人過年和現代女人過年時最愛做的事都一樣,都是逛和看。只不過古代女人是逛廟會、看大戲,現代女人是逛商場、看大片。

文章雖有調侃,但也確實道出了一個基本的道理,那就是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儘管人們娛樂的具體的形式和載體可能有所不同,但人們娛樂需求的內在表現卻是一脈相承的。

由此,我們不妨就說說過年。中國人過年的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關於“年”的傳說,關於春節的形成,關於放鞭炮的習俗,關於吃,關於穿,關於拜年的禮儀,等等等等。不同的民族、地域在過年的習俗與形式上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不離家庭團聚、消災祈福等基本規律。用節日的形式,為上一年做一總結,為下一年留下希望。

於是,每到春節之際,我們就總能聽到長輩與晚輩之間在文化傳承上的觀念衝突。晚輩說長輩觀念老套,長輩說晚輩人心不古。也經常會有民俗專家出來告訴大家各種“應知應會”,苦口婆心勸說大家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云云。

早些年,筆者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也會經常感慨:是啊,我小時候過年不是這個樣子的,那時候我們會如何如何。比如除夕夜一幫小孩子打著燈籠滿街跑、唱歌謠,一家人要吃花生、嗑瓜子守歲,街坊鄰居、親戚朋友要串門拜年。後來,電視機逐漸普及了,電視上有了春節聯歡晚會,除夕夜就漸漸變成全家人一起看電視了,孩子們不在一起玩了、街坊鄰居不在一起串門了,這還算是過年嗎?

後來,有人總結了,過年看春晚,這是新民俗,而且不分民族、地域,全國人民一起看電視,一起過年,舉國同慶,這是大好事。可是,電視風光了幾十年,人們看春晚又變成了調侃與吐槽,眾口難調的同時,也真的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螢幕,選擇其他形式了。而春晚本身呢,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產生出越來越多的春節聯歡晚會。除了央視春晚,文藝界有文化藝術屆春晚,電影屆有電影人大聯歡,海外華人有全球華人春晚,普天同慶的有環球春晚,農民工有草根春晚,互聯網界有網路春晚。今年,我甚至又看到了詩歌春晚、民謠春晚、微電影春晚,不一而足。

電視人是不是也該出來教訓教訓了:你們這幫人搞什麼嘛,不乖乖在家看央視春晚?這當然不會,玩笑罷了。但我們用歷史的眼光看,所謂過年的習俗也是一直在發展變化的,現在過年的方式和我小時候不一樣,那我小時候和我父輩小時候也不一樣,他們又和他們父輩不一樣,這是歷史的規律。

未來,隨著人們價值觀更加多元、生活方式更加多樣化,過年的方式也許會更加五花八門,但人們熱愛生活、用節日的方式祈福迎祥的內在訴求是千古不變、一脈相承的。就如古代女人逛廟會、看大戲,現代女人逛商場、看大片,未來女人會依然是逛、看,只不過逛得更嗨、看得更美。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過年回家,一場靈魂救贖的儀式
【忠於本份‧平凡人生】文集《職場篇》
大學生回來了
【忠於本份‧平凡人生】文集《成長篇》
火車飛俠-回想當年春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