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芬認為,三明治族也要透過資產活化變大本金,規畫現金流。(圖/陳俊松攝)

5年級前段班的陳怡芬,在金融業打滾逾30個年頭,過著半退休的她,生活看似愜意自由,但實際上,她和大多數的同齡者無異,也是必須照顧一家老小的「三明治族」。

三明治族,大多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上有高堂父母,下有兒女要養。陳怡芬年輕時在金融業工作,薪酬優渥,然而作為一位母親和女兒,陳怡芬卻告訴我們,即使本薪收入再高,都要有現金流的概念,因應突如其來的重大開支和財務風險。

「我的2女兒去日本東京留學,她若是不打工,1年的學雜費和生活費就必須要100萬元台幣才能支應;子女的教育費加上孝親費,不誇張,1年花200萬元都有可能,」她說。

提早為老後做規畫》適度操作槓桿,把低利變高利

陳怡芬說,自己雖以前在銀行工作,買了不少「人情」商品,她舉例,曾投資一種利率債,但等於是「賭博」。她解釋,這種債類似利率債,只要365天內有超過350天的利率維持在一定區間,就能穩賺8%,但那時她以為十拿九穩,至少可套利5%,但卻有一段時間都不在區間內,事後雖然她損益兩平,虛驚一場,但就不敢再買產品設計複雜、風險高到自己無法承受的商品。

她強調,自己偏好直接買債券,為了快速把累積本金加大,她選擇把自有房屋向銀行貸款,以低利換高利,在12年前,那時候年化利息約3%,她便善用寬限期,把1000萬元本金繳納期限拉長,再把握換匯時機,把資金拿去鎖在6年到期的美元計價金融債券,透過配息鎖利,可以明確地知道自己賺到利差的空間,管理現金流,當時她每年可以拿到約兩萬美元的配息,也就是多出約60萬元的利息。

她強調,必須有風險管理的概念,明確設定投資標的和年期,例如退休用途,就選擇穩健、波動低的配息型債券,穩穩賺現金流,當景氣波動、利率走升時,不要輕易因淨值減損而衝動贖回,如此一來,不但有悖當初配置的理財目的,反而還虧到本金。

陳怡芬有感,自己身為戰後嬰兒潮尾端的一代,雖然享受到經濟成長的紅利,但過去退休金的公式都是大概算到60歲退休後,再準備20年的資金水位,不但是臨時抱佛腳,更可能最後還根本不夠,所以她認為,應該要以現金流的角度來規畫。

只準備退休金還不夠 父母長照與醫療費用也是大開銷

陳怡芬說,真的要先顧好自己,若已屆退休年齡,但還沒準備好,第1、不妨試試啟動以房養老機制,這是最快的特效藥;第2、戒掉利率較低的呆定存或呆保單,稍微冒點險、彈性透過債務槓桿擴大本金,轉到穩健配息的固定收益商品或殖利率較高的績優股,為自己額外創造現金流;第3、分散風險,理財術不能只單押商品,也要重視保險配置,把底層風險轉嫁出去。

「我爸爸媽媽快90歲了,請外籍移工或看護,都是一筆開銷,每個月包含仲介費、健保、和生活費每月就要6萬元,1年就要72萬元,」陳怡芬說,目前若是沒提早做財務規畫,以為只需要準備的退休金,那就大錯特錯了!

本圖/文由「財訊」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趁年輕多冒險 把錢變大一點》三明治族理財 退休媽媽讓老小都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