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慧淳、謝懿安 圖/shutterstock
全台有1100萬名上班族,每天拚工作卻忽略自身的健康。《康健》針對2000大企業和廣大上班族,發布全台第一份職場健康大調查,發現3大危機,究竟是個人沒有健康意識,還是工作環境害人發胖又生病?
危機1 工時過長是普遍現象
企業:台灣工時高居OECD第3
台灣人加班是常態。2018年《康健》「2000大企業承諾大調查」企業人資填答結果顯示,有78%企業的員工每天上班超過8小時,甚至有近1%的公司已超過《勞基法》「連同正常工時每日不得超過12小時」的規範(見表1-1)。
比對全球工時,勞動部統計2017年勞工全年工時為2035小時,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近40個主要國家當中,排名第3。
而工時長並不代表做得好,除了過勞所致的身心問題影響工作效率,兼具臨床、企業界資歷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煜軒認為,許多員工是「瞎忙」,為了等主管下班才敢走,白白浪費公私時間和人力。
長年關注職場健康的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陳叡瑜則指出,員工的工時長可能代表他不適任,或因雇主的決策造成員工得花更多時間才能完成工作,同樣會導致過勞。
尤其調查結果也顯示,兩成主管不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見表1-2),若主管本身沒有健康意識,當然更不可能關注員工是否健康。將兩題交叉分析發現,員工平均工時愈長的企業,主管不重視身心健康的比率也愈高(見表1-3)。
上班族:先賣肝幾年再追求好生活
「怎麼還沒下班?晚餐不回來吃嗎?」「工作做不完,你們不用等我……」
有多少夜晚,你獨自埋頭在公司加班,錯過朋友約會、家人聚餐、還有自己的休息時間?根據《康健》「台灣上班族健康大調查」發現,七成的人會加班,其中13.6%的人一週工作51〜60小時;甚至有7.6%的人超過60小時,違反《勞基法》規定(見表2-1、2-2)。
「我們還是有勤苦工作的潛在文化,」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分析,職場間每一代都會受上一代影響,即便工作生活平衡的觀念在國外已是風潮,但回到台灣社會,勇敢享受自己的休息時間,依舊會被認為太閒、不夠努力。
另一方面,許多人也仍認為先賣肝10年工作,再來追求好的生活。「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鄭雅文指出,工作應該是永續經營,「敬業很重要,但不是把自己全部賣給工作。」
她回想,在美國念博士班時,週末會在學校圖書館的都是亞洲人,歐美國家學生認為這種生活很沒品質。她建議,應該追求「38工時」,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8小時是自己的自由時間。員工要先能重視自己的權益,才有機會提高企業主的意識。
林文政建議,要避免過度目標導向。每個人的成長是呈現「倒U」曲線,一開始快速向上,但到了臨界點表現就會下降,工作、生活品質也受影響,要打破潛力無限的迷思。
危機2 因工作排擠健康
企業:近四成公司無鼓勵運動方案
普遍工時長,上班族一整天能自主分配的時間就變少,下班後還要兼顧家庭,自然得犧牲其他活動,無暇照顧自己的健康,尤以運動最常被忽略,陳叡瑜說。
如果企業能營造運動友善環境,例如鼓勵運動社團、提供課程等,都能使員工更有理由動起來。燁聯鋼鐵甚至以部門為單位,組織10支壘球隊(其中還有2支主管隊),從上到下力行運動。教育部體育署每年也頒發運動企業認證,就是希望企業積極推動並建立員工規律運動習慣。
這次調查發現,有近四成企業補助運動性社團、超過兩成有設置健身設施、一成企業提供免費運動課程,而四分之一企業則推動生活化運動,如鼓勵爬樓梯、每日健康操等方式,讓員工能經常維持身體活動的好習慣(見表1-4)。
儘管如此,仍有近四成企業完全沒有任何鼓勵員工運動及身體活動的制度,顯示國內還有很多公司並不認為員工維持規律身體活動,對企業和個人健康都有益。
然而,公司給了健身器材、提供課程或成立運動社團、安排健身操,究竟有多少員工埋單?調查發現,近四成企業的運動參與率僅20%以下,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根本沒掌握員工使用情況(見表1-5),「究竟同仁是沒空參加?器材不好用?還是提供課程不是大家想要的?沒有調查就是統統不知道,」陳叡瑜搖頭說,確實有些大公司有豪華健身房,但根本晾著沒人用,可能是員工擔心進去會被長官貼上「太閒」的標籤,像這種「做門面」的事,對於員工健康的幫助不大。
除了身體活動,企業更少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調查結果發現,不到兩成企業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且僅有6%企業有壓力管理計劃(見表1-6)。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院長李玉嬋認為,目前多數職場的心理關懷重點仍在避免憂鬱和預防自殺,策略上則以紓壓如按摩、芳療課程等為主,健康促進的成效有限;她建議大型企業可設置心理諮商師,提供員工個別諮商及全公司的心理課程,例如鼎泰豐就聘有6名心理諮商師,中小企業若人力有限,至少也可與合格的心理師合作。
上班族:長工時,身心健康都煎熬
調查發現,工時與生活品質呈現負相關。工時愈長,愈會為了工作犧牲其他活動,且不因世代、性別、職業有別(見表2-3)。
「這個數據令人震驚!」林煜軒分析,無論工作到哪個位階、是男是女,或從事何種職業,當工時長導致滿腦子只有工作,自然無法主動關注健康,也沒時間運動;此外,工時長,效率更低落,身心都疲憊。
- 普遍運動不足
從數字上來說,也印證了工作確實會排擠健康。近三成的上班族完全沒運動,僅18%的人運動量足夠,調查中進一步詢問無法充足運動的主因,「工作太忙」拿下第一,佔41.5%(見表2-4)。
對照2017年體育署統計,台灣規律運動人口比率僅33%,且又以30~59歲職場主力族群最低。國健署《工作人口健康促進現況調查》也發現,超過572萬上班族運動不足,顯示台灣人花大量時間工作,卻忽略照顧自身健康,必須正視。
下班時間運動不足,加上工作形態以久坐為主,直接威脅健康。美國研究發現,多坐1小時,減壽22分鐘。其中女性只要每天坐超過6小時,就比每天坐少於3小時的人,早死於各種疾病的風險高了37%;男性則多了18%。
- 上班族心好累,壓力讓人難喘息
不只身體累,心理壓力也是上班族面對的挑戰。本次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上班族會因為工作有時感到心情很累,近三成的人則是經常感到心情很累(見表2-5)。此外,睡眠品質不好,似乎也是當今的文明病,每2人就有1人有失眠、睡眠中斷等問題(見表2-6)。
對照台灣睡眠醫學會的報告發現,失眠與三高疾病(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共病現象嚴重,每4個慢性失眠者,就有1人患有三高。而經濟壓力、工作壓力是失眠的主因之一,呼應本次調查。
鄭雅文指出,過勞、肌肉骨骼問題、心理壓力是職業健康關注的趨勢,2013年《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正後,也特別針對這幾大面向規範,雇主跟勞工都應該被教育要能珍惜健康,符合最基本的保障,才能實質營造更好的健康工作環境。
危機3 慢性病意識低、掌控不足
企業:有了員工健檢,然後呢?
依《職業安全衛生法》第20條規定,「雇主對在職勞工應施行下列健康檢查:一、一般健康檢查。二、從事特別危害健康作業者之特殊健康檢查。三、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為特定對象及特定項目之健康檢查。」但健檢後如何進一步分析結果、追蹤、依此規劃職場的健康管理,才是改善全體員工身心健康的關鍵。
不過,儘管高達六成五的企業都表示,公司有優於《勞基法》規定的健康檢查,但調查結果顯示,近三成企業並未掌握員工罹患慢性病狀況;一成企業雖有掌握,卻無後續處理,例如提醒員工就醫、提供健康講座,或甚至進一步由公司的健康促進人員追蹤、轉介就醫(見表1-7)。
輔仁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富莉指出,企業常以「個資保密」的理由未進一步追蹤健檢結果,但她認為,至少可用公司的大數據掌握每年員工慢性病數值變化,並擬定健康改善方案。
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理事長鍾文雄則指出,已有不少重視健康管理的企業建構資訊管理平台,不但可讓員工看到自己過去的健檢資料以做比對,更可依此分析全公司員工的數據、追蹤健檢紅字,由人資或公司的護理師進一步介入提醒,甚至直接安排就診,同仁不必自己到醫院掛號。健檢之外的日常,就要靠個人做好自我保健,量體重、定期量血壓是了解自己健康狀況最簡單的方法,職場若能提供體重計和血壓機等量測設備,就能提升員工的健康識能,幫助同仁管理自己的體重和血壓,不過調查顯示,僅17%公司設有體重計,不到四分之一企業提供血壓計讓員工自行測量,比率都很低(見表1-8)。
企業打造健康職場環境,普遍做得還不夠,但問題出在哪?企業又該做什麼?(見36頁「企業實踐篇」)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37期,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event/99mary/article_1.html】
延伸閱讀:
康健趨勢論壇│「不退休的二次就業」是趨勢!專家級的理財新策略
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