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劉超

成都多河,也就多橋,從李冰治水時期的“七橋”到今天雄偉的立交橋,數目眾多。除了今天最負盛名的南門大橋,即當年諸葛亮送別費禕的萬里橋外,單府南河在三環路之內就有大小橋樑19座。沿府南河而下,有兩座特別的橋。

一號橋和二號橋,連接東郊的昨天和今天

橫跨府河之上的橋樑,普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冠有優雅名稱的橋名,不過有兩座連接市中心和北郊工業區的重要大橋,被成都人以工程代號相稱,這就是一號橋和二號橋。

一號橋和二號橋後來分別更名為紅星橋和新華橋,1954年新辟紅星路時,這座架於府河上的橋尚未命名,市政工程在設計施工時,就編號為一號橋,直到1959年改建時,仍然沿用了這個名字,當大橋完全建成並正式命名為紅星橋後,成都人已經很難改口了。

而紅星橋最特別的是,現在是成都五城區中四個區的交匯點。如果我們向北站在一號橋上,左前方是金牛區,右前方是成華區,左後方是青羊區,右後方則是錦江區。關於這一點,相關四區在1997年勘界後簽訂有邊界協議書,當中的約定即:四區交匯點位於紅星橋(一號橋)府河北岸橋頭西北角。

北門大橋,肥腸粉飄香始於此

XLT1

從北大街向北的北門橋,過去曾叫做清遠江,清代的成都北門叫大安門,負責迎送從北京來的京官,因而又被稱為“迎恩門”。所以北門外的這座大橋,正式的名字其實應該是“大安橋”或“迎恩橋”,但老成都習慣叫做北門大橋。現在的北門大橋下跨過的兩條馬路,靠南的叫做大安路,由此得名。

XLT2

幾十年前,北門大橋一帶還有一些船碼頭,而在一百年以前,從這一帶到合江亭、九眼橋一線有著十分繁榮的水運業,是成都地區與新津、金堂並列的三大河運港口之一,來自四面八方的各路客商都雲集在此,江邊碼頭林立,按柴草、煤炭、百貨、鹽、磚石、石灰等物資分門別類,好不熱鬧。

XLT3

“天色微明爐火熊,橋頭賈客路匆匆,肥耙湯滾加椒水。一碗銀絲暖融融。”當時成都最著名的肥腸粉小吃,就擺在北門大橋北邊曹家巷口,人稱“肥腸粉”。伴著各路船隻鳴笛、眾人吆喝聲,一碗辣香十足的肥腸粉下肚,喜悅滋味湧上客商心頭。

 

延伸閱讀:

成都老城的歷史變革脈絡

成都別稱知多少(二)

你不知道的老成都茶鋪

成都別稱知多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