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論壇報主筆】 Photo Credit: gamerio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最近台灣在經濟上、教育上面臨兩項難題。一是GDP能否「保一」,另一則是在全球的大學排名,台灣大學下滑至12年來最低名次,跌到第167名。追究原因,以上難題真正的關鍵在於競爭力。
台灣競爭力為何跟不上?
根據「世界競爭力報告」,所謂的「競爭力」係指:「一國經由經營其資產之加工過程、吸引力、積極性、全球化及親和性,並將此種關係整合為經濟與社會模式,來創造附加價值,以增加國家財富的能力。」
其重點即在於「創造附加價值,增加國家財富的能力」,用最白話的說法,就是製作的產品,發展的技術,品質比別人好,生產的效率比別人高。至於要提昇競爭力,最重要的就是強化教育的品質。
然而近年來,即便台灣擁有良好的大學辦學傳統,政府的補助、資金卻顯不足,導致「面對國際競爭有些跟不上」的現象。
過去卅多年來,台灣產業與經濟發展,主要是靠勞力密集的低工資,成功轉型為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的電子產業,但是當其他國家急起直追之際,若沒有創造出更高技術門檻的產業,若沒有發展出獨特、優於他國的產品或技術,在不進則退的殘酷環境裡,勢必慘遭淘汰。
更何況在國際社會上,台灣受制兩岸政治現實,無法加入國際組織,在關稅上缺乏優勢,若生產的品質不佳,發展的技術與別國平分秋色,如何異軍突起呢?
培養青年學子新能力
以近日《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公布2015至2016年全球最佳大學評鑑的結果來說,台灣的大學在世界排名競爭力下降,該檢討的包括:廣設大學,忽略技職教育,造成不適合讀大學的年輕人白白浪費學習力最強的年輕時光;大學評鑑制度偏重研究、學術,僵化的制度難以讓技術本位的技職體制,有正向專業的發展。
再加上台灣少子化,與大學學歷的普及,讓養尊處優的年輕學子不願投入辛苦的技術性工作,偏重白領職缺,以致大學畢業生失業率偏高的情況下,卻有許多技術性的職缺乏人問津。
所以改善之道就是在教育思維上,要有全盤的轉變。政府應該致力發展高科技的產學合作,修正適合的法規,支持技職教育與著重研究的學術單位和產業合作。
再者,既然清楚在可見的未來,學校將因少子化面臨關門的危機,何不趁機好好整頓不符時代需求或教學品質不佳的科系呢?最重要的是,為了網羅更佳的人才回到台灣,在薪資、升遷與研究設備上,需要更靈活、更符合大國標準的水平才是。
另外,影響台灣年輕人思維甚鉅的媒體,政府在尊重各台商業利益之餘,也應該要求其提撥盈餘與時段、製作提昇國際觀的節目,讓媒體公器相對負起社會責任。
面對國際競爭須痛定思痛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強調,大學生的競爭力應建立在:優質的基礎學問、優異有用且日益改進的專業知識或技術、廣泛的普通常識、好的EQ、好的邏輯思考能力、好的表達能力及好奇心等7種能力上。
在當前歐洲、亞洲國家,正快速且大量投資高等教育事業、國際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之際,如果我們再不痛定思痛,提升新世代的教育及專業水準,未來影響台灣產業命脈的,將不再只是目前討論得如火如荼的GDP「保一」,競爭力下滑,或是大學排名落後的難題而已,而是快速老化的台灣,年輕人的未來何以為繼的問題了。面對此一情勢,也盼教會界在青年事工上,能針對青年和國家未來競爭力問題多所著墨與關心。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痛定思痛提升青年競爭力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