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松子

這張圖是沙特國王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的葬禮儀式,他於2015年1月23日淩晨逝世,當天下午就舉行了葬禮,所以葬禮簡單而樸素 ,墓地也是一塊公共墓地,並且沒有名字,讓人不禁唏噓,這位擁有無盡財富的國王,死後就安靜的長眠在一塊無名墓地中,會有多少人會記得他生前的風光,他在世人或者在媒體的眼光中,記憶能停留多久呢,他的死也許不如石油價格會不會下跌的新聞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更加會引起漣漪,總之這位叱吒風雲的國王,擁有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揮一揮衣袖,沒有帶走一片雲彩,他的死很快又會被其他新聞所掩蓋,媒體的記憶也許就像金魚一樣,記憶只有七秒,這一刻還在關注老國王下葬的陪葬,下一刻就在關注原油價格是不是會下降了。現實就是太殘忍,老國王下葬,樸素和簡單,遵循了穆斯林的葬禮習俗——速葬、薄葬、土葬 。先知說,你們應該儘快安葬亡者,這就是速葬,通常以下一個日落之前為好,無論窮,無論富,都是三丈六尺白布裹體,不用棺材,禁止其他任何陪葬,這就薄葬,土葬就是掩埋於土中,塵歸塵、土歸土,來年化作春泥更護花。老國王的死讓我想到人活在這個世界上 到底要活出一個什麼樣的意義呢,每頓飯只吃半碗,睡覺只需三尺,所追求的物質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那活著究竟是要證明什麼,那些房子、車子、票子不停的異化著我們的靈魂,讓我們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然而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老國王那麼有錢,死後不也什麼也沒陪葬什麼也沒帶走麼,叔本華曾說,人生就是一個肥皂泡,終究是要破滅的,但是破滅之前每個人都會使盡全身力氣把這個肥皂泡吹得越大越五彩斑斕。老國王的死讓我對死很有感觸,對生也更加思考,活著有什麼意義,死了是否是塵歸塵土歸土化作一灘泥成為另外一種生命形態,傳說人死後,體重會比死之前輕二兩,這二兩是否是靈魂,天堂是否存在,地獄是否存在,是否有孟婆在奈何橋上等著喂我一碗忘記今生的孟婆湯?死亡真是一個永久的哲學命題,想都想不明白啊。

老國王是穆斯林,所以習俗是按穆斯林的習慣,速葬、薄葬、土葬,而藏人都喜歡天藏,在西藏旅遊的時候,我問包車師傅“漢人可以天藏麼”。師傅說可以啊,你們漢人也應該嘗試一下。同行的清華宅男小弟弟說,那你要是天藏,得撐死多少只禿鷹阿。

藏人的生死觀念其實很超脫,蓮花生大師的《中陰聞教救度大法》(俗譯西藏生死書)就告訴人們要從容地面對死亡。人死後要經歷一些分解的過程,叫做四大分解,包含地大分解、水大分解、火大分解、風大分解。藏人的喪葬方式一般有水葬、塔葬、火葬、土葬、天葬五種。水葬一般用於夭折的小孩,所以一些藏族人不吃魚。塔葬適合於比較有聲望的高僧,一些白色塔里面封存著高僧的死後真身。而火葬、土葬、天葬則是一般藏人採取的方式。不管哪種方式都體現了藏人對死亡的理解,原始樸素,生命隕滅不過是落葉化成枯泥般自然。紀錄片《美麗中國》裡面有一小段關於天葬的介紹,從那裡我第一次瞭解到天葬,沒成想長大以後有機會親眼目睹,於是我對天葬的理解從不可思議的神奇轉化為只是一群禿鷲在進餐而已。釋迦牟尼佛可以割肉喂鷹,普度眾生,我們不過是凡人,死後的軀殼怎麼就不能成為其他生靈果腹的食物呢,這才是輪回的真諦啊。

天葬台是神秘而神聖的地方,如果你要抱著獵奇的心情去窺視,勸你早點打消這個念頭,因為那場景實在是有點重口味。如果你懷著敬畏的心去感受塵歸塵、土歸土的原始生命隕滅的方式,有些禮節一定要注意,比如不能靠太近,不能說不敬的妄語,不能穿顏色太鮮豔的衣服,因為也許會嚇到禿鷲,如果禿鷲不從空中飛下來雕琢屍體,主人會認為是不吉祥的,這樣的話,朋友,你麻煩大了。還不能穿短袖的衣服,因為在藏區方圓好幾十公里的區域也許只有一個天葬台,人死亡以後要費勁從四面八方搬運過來,時間耽擱太久,而且你也不知道屍體之前是怎樣的死亡原因,因此天葬台周圍總有一些蒼蠅,這個時候,您是不會想露出皮膚在外面的。

無論你是穆斯林,還是藏人,漢人,都要面對死亡這一哲學的終極命題,我只希望我死的時候,能平和安詳,不去擔心是去天堂還是地獄,不去想像是否還有來生,不去關心靈魂是不是會離開身體,我只想死亡是一種終極解脫,解脫活著的人在世上的貪嗔癡三毒,因為這三毒,就是活在世界上的人們普遍的痛苦啊。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當我們終將離開父母
心之探索-唯真唯善唯美
黑老大喝茶,品的什麼勁兒?
金庸小說中的NGO
中原武林的江湖偽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