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論壇報主筆】 Photo Credit: tookapic/a>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近年來每逢年底,許多國高中生和其家庭就呈現無名的憂慮,因為幾個月之後,這些學子們就必須面臨升學的考驗,甚至決定人生未來的走向。在此同時,弱勢生進入頂尖大學的問題受到社會與政府教育部門的關切,因而期望提升弱勢生進入頂尖大學的比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育部提出一些計畫,希望藉由降低入學門檻、學費補助等方式提高弱勢生進入頂大的比例,希望由目前不到1%,於明年提升到2%,包括台大在內的十二所頂大學士班總人數達到1500名。
我們樂於見到教育部正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也認同教育部長所說的,教育應該是社會階級流動的力量。但是對於教育部只是浮面地提高弱勢生進入頂大的人數,我們認為此舉無法根本解決台灣教育結構的問題,也無法對目前處於弱勢的家庭有長遠而實質的幫助。
如何為弱勢生帶來長遠實質幫助?
對於教育部的構想,我們提出兩項質疑:首先,即便各頂大都大開方便之門,讓更多弱勢生有機會進入頂大,但是仍無法讓無緣進入頂大的弱勢生知道未來應當走的路;其次,因為降低門檻或各項補助而進入頂大的弱勢生,是否能適應競爭激烈的學習環境,才是弱勢生進入頂大後的真實考驗。
對於弱勢生的學習與發展,我們認為不能僅從「名校光環」的角度思考。依據教育部的構想,讓更多弱勢生進入十二所頂大,確實增加不少個人的光環;但是對整體社會和教育思維造成的印象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樣的思維其實和教育部近年來大力推動的技職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根據技職教育的理念,任何一個孩子如果能夠「適性發展」,都能有自己的一片天,頂大的光環絕對不是未來的保證。因而,對於教育部想要以政策手段美化弱勢生進入頂大的數字,我們認為這種作法有待商榷。
對於弱勢生的問題,仍然必須從整體的教育資源分配加以檢討,縮短城鄉的教育資源差距,可能對弱勢生的長遠發展更有助益。
各樣天賦不應有高低之分
至於「菁英教育」和「技職教育」的平衡問題,我們認為應該更深入與認真的思考。從聖經「恩賜」的角度來看,每個孩子的天賦和能力都不相同;而各樣的天賦都不應該有高低之分,因為整體社會必須靠各樣天賦充分發揮,才能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體制。這就是古人所說「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也是聖經的教導對於個人的恩賜「就當專一」發揮恩賜。而且各樣的恩賜,也就是各樣的才幹天賦是在「一個身子」─整體社會中展現的。
從這個思維檢視教育部關於增加弱勢生進入頂大的構想,我們認為教育部,甚至一般的普羅大眾都還無法跳脫舊有的「菁英思維」。在舊有的菁英
思維中,所謂的「菁英」就是擁有高學歷、名校文憑。但是近年來,我們又看到一種現象,許多在職場表現出色的技職體系學生受到高度的肯定,並且成為教育單位推廣技職教育的最大推手;然而一旦面臨升學抉擇時,舊有的菁英思維往往凌駕「適性發展」,左右學生、家長,甚至教育人員的決定。
菁英思維凌駕「適性發展」?
這種分裂的思維更讓我們對於增加弱勢生進入頂大政策感到疑慮,教育部這樣的宣示,是否意味著,評定一個孩子的成就終究要看孩子的「讀書經歷」,而非考慮孩子的個別發展。有這種觀念的教育人員、家長和學生都必須更進一步思考如何面對另一種可能,就是藉著各樣優惠政策而進入頂大的弱勢生,因為無法適應競爭激烈的學習環境而挫折連連,因而產生的失落感,恐怕不是頂大光環可以彌補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與其讓「恩賜」不同的孩子頂著名校光環卻挫折連連,不如每個孩子都「適性」發揮恩賜,活出精彩。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推動「萬般皆上品」的教育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