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葉志彥  

隨著蘇丹紅事件又再一次打擊到台灣食安問題,而我相信幾年後應該還是會發生類似的問題,因為這一類的狀況我都不知道見到幾次了,還不分台灣與國外各國情況。

那是因為通常食安問題最終還是要仰賴做生意的人的良知,而偏偏這個世界多的是沒有良知的人。

只要有害群之馬多犯下幾次錯誤,最終都是搞垮其他有良知的人。

從很久以前我就在想,為什麼不實行[食安檢測雙認證制],在過去我們食安認證的第一道關卡就是在申請安全認可的時候,遞出的成績。

而後就不在有認證甚麼,或者2~3年再來一次認證,而通常在這個再次認證的時候通常會特別嚴格的遞出合格的檢測證明,然後通過後又恢復常態。

第二道關卡就是中央、地方政府的檢測機構隨機不定時的抽樣檢測。

然而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檢測的機構數量太少、政府檢測單位人力非常不足,這也造就很多不良廠商發現,等到被爆料出來後都早已賺的人仰馬翻,甚至也早可能就收手。

更別說,很多人都不覺得自己是那個倒楣鬼。

這種心態才是造就食安問題一再出現。

而相信在蘇丹紅事件當中還能看到,太多廠商都用這些原物料,然後他們自己難道沒有自費檢測產品合不合格?

難道他們沒有往上向中央、地方政府遞出檢測出來是有問題的情況?

其實問題又卡在第二點,不管是企業的人或者是政府單位的人,除非狀況很嚴重擴大起來,不然大家都不願得罪其他人,其實大都是默默裝傻或者覺得問題不大不在意,這種[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都恰好不斷讓食安問題一再浮現。

基於以上三大因素

1、認證過了,不再嚴格要求,恢復常態。

2、政府檢測機構人力遠小於市面產品種類。

3、[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ADDY4416

圖片取自:(wikipedia 

我斷定不管再怎麼政府食安控管,也都只是曇花一現,畢竟這一切最大問題就是我們沒那麼熱衷食安問題,通常在食安事件過後,隨著台灣人記憶的短暫又再次恢復常態。

根據我以上的思維邏輯,我很久以前就覺得我們應該要有一個雙軌制的認證,一種是國家級單位的認證,一種是企業自我維護品質決心的認證。

前者大家都耳目能詳,所以我解釋第二種我所想出的認證方式就好。

基本上大家都不知道我們所購買的產品,其生產商家做了幾次自我檢測來維護自己產品品質。

就算廠商告訴我們他們自己做了上百次的檢測,可我們又無法確定這些自我檢測他是一個有效、有保障的認證。

那麼是否企業們可以[自費+委託]中央、地方政府做N個不定期檢測,交由第三方進行認證評估,我們人民就能相信這個認證是沒有問題的。

[自費]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相信會有很多的人跳出來大罵為什麼不強迫所有廠商都要,然後[公費]共同承擔。

但上市的產品種類少說超過上百萬種,這些如果通通要檢測基本上財政根本不夠用,而且每一家企業的規模等級又不一樣,或許對一些人來這檢測費說是大錢,但對於一一企業來說是小錢。

我反而偏向是交由市場經濟來決定答案,如果你的產品賣得越多,自然可以藉由檢測成果來托襯你的產品品質,賣價自然也可以提高一些;如果你的產品賣得少,你的受眾群又是屬於不太計較這些,因為他們相信你的口碑,自然也可以不檢測或者檢測次數少一點。

自費多少對應的是檢測次數,我沒說過自費只能檢測2~3次,只要企業夠有錢願意承擔上百次,那自然就是檢測上百次。

如此一來,政府單位有錢了就可以擴大管理規模,並將檢測委託給台灣檢測公司。老實說我並不相信政府單位作的檢測,畢竟扯到政治的時候,台灣人都很容易失去理智。

再來我們可以討論出一套保密機制讓廠商無法得知,到底是哪時候檢測,或許一個月檢測一次?也可能一個月檢測2次?

是上半年檢測?還是下半年檢測?還是年中檢測?

不光是廠商無法得知,連政府單位也無從得知,只要在一年內把廠商自費的錢花完就可以。

而送去檢測的檢測機構也無從得知,到底樣品是從哪邊來的,甚至還要要求政府委外的時候不能指定哪一家檢測機構,而這檢測機構也不能要求要檢測哪一家產品。

同時同一個產品的檢測不能全交由同一家檢測機構。

我相信如此不信任環節下,很難有造假的機會,當然我也不知道各位讀者認不認可我的建議?

但我盼望行政院、立法院的人能夠採用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