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最近體壇知名夫妻爆出疑似協議離婚中,引起台日兩國民眾熱議,日本媒體更拍到女方與男性友人共同出遊、同住飯店,疑似出軌的照片,但女方否認稱最近精神不安定,對方只是幫助她的好友,飯店也是一人一間。而男方則被爆出長期對女方言語暴力,不僅因女方出門打扮就大罵「妓女」,女方懷孕時孕吐嚴重,吃不下飯,還被她罵「沒給孩子營養」。

連男方家人也被爆料對女方精神霸凌,媒體報導婆婆會用「金雞母」、「阿諛奉承的日本人」來形容女方;而大姑則時常在社群平台擅自公開夫妻兩人隱私,讓女方感到困擾。兩人離婚謠言傳得沸沸揚揚,網友也議論紛紛究竟是誰的問題導致離婚,不過兩人的經紀公司表示,目前尚未離婚,孩子與女方母親也還由男方家照顧中,並強調異國婚姻本來就有很多事需要雙方一起努力,盼望外界不要攻擊家人。

原先人人稱羨的模範夫妻,竟爆出離婚消息,讓許多人十分感慨。其實親密關係本就需要用心經營,只有一時的浪漫與激情並無法長久,尤其越是親密的人,越容易把對方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把不合之處放大檢視,也越容易因為一點小摩擦而心生不滿。而互相指責對方,更是消磨感情的親密關係殺手之一。

相愛容易相處難

Gottman(2000年)的研究發現,許多伴侶分手的原因,不是雙方不夠相愛,也不是誰對不起誰,而是「生活的瑣碎」。當我們與另一半產生溝通衝突時,表達意見通常會有兩種方式:「抱怨」(complaint)與「指責」(criticize),兩者對親密關係的影響大大不同。

兩人越親密,越可能指出對方身上存在的問題

當我們「抱怨」時,是在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進行評論,也就是「對事不對人」,而且抱怨的內容可能是正確的、可能反映了部分事實,因為兩人足夠了解對方

為什麽我們會感到憤怒?

是因為被說中了,我們不想承認自己的不足、對自己做得不夠好而感到失望,當另一半抱怨「你總是沒有時間」實際上他想說的是「我希望你多抽出時間來陪我」。

指責時,雙方的地位是不對等的,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在控訴他人

而「指責」是一種評判(judgement),是「對人不對事」的,指責方通常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覺得自己做得更好、付出更多,而另一方有太多缺點要改進,有問題的都是另一半。

9種與「指責」相關的隱性攻擊行為,你中了嗎?

福原愛,江宏傑,福原愛離婚,福原愛江宏傑離婚,親密關係,婚姻,夫妻關係

Atkinson(2006年)認為,在親密關係中,當我們指責對方時,我們可能是在向對方進行隱性的攻擊,與辱罵、施暴這些明顯的攻擊不同,但危害性卻同樣巨大:

1.不合理的挑惕:你堅信對方的某些觀點、行為或喜好是不成熟的,而自己的才是對的、更好的,緊抓著對方的這些缺點不放。

2.防禦:在溝通中,你關閉所有接收信息的窗口,不願意聽對方說什麼,拒絕承認對方的抱怨和請求是合理的,拒絕認為自己也應該做出調整和改變。

3.草率地得出負面結論:直接針對對方,認為過錯都是因為對方的自私造成的。

4.忽視:過濾掉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和意見。

5.貶低:在態度、表情、語氣上表達貶低,如:「因為你沒見過世面」。

6.不願讓步:不願回到與對方平等的狀態上,不願給對方平等溝通的權利。

7.表現傲慢:對方犯錯時小題大做,不去考慮可能的犯錯原因,表現得自己好像從來不會犯錯一樣。

8.逃避:在溝通時沈默、迴避,不願意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如:「我不想聽」。

9.為自己免責:把全部責任推到對方的缺點上。

「你犯了錯!」「你對不起我!」「都是你的錯!」 

當一方開始「反覆」指責,這段關係很有可能進入互相指責的惡性循環中,到最後,兩個人都錯誤地相信對方更是應該被責備的一方,卻拒絕承認本身存在任何問題。Farber(2013年)的研究指出長期受指責等於遭到「情緒虐待」,會產生壓抑感、罪惡感和自我懷疑,已經構成了情感上的「道德綁架」。

在親密關係中,伴侶就像是你的「鏡子」

Gottlieb(2017)覺得一旦進入親密關係,就必須要承受「被看見」的勇氣,我們無法控制另一半看到自己的哪一面,一定會有好的一面,當然,也可能會有不好的一面,某些地方被看到可能會使我們感到不舒服、充滿尷尬感,但那些卻能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本圖/文由「媽媽經」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夫妻好感情為何變調?小心這9種行為是親密關係中的隱性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