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田昊

任何一種偉大美食的誕生都離不開融合的創新,也離不開一個關鍵的天才人物。

頗具盛名,鮮滾香辣的湖南津市牛肉粉之前世今生也同樣有著相似的故事。

南方人愛米粉,北方人愛麵條,這本是因地理、物產自然產生的分野。但當一群來自北方的回民到了南方大地上時,又會怎樣呢?

在湖南,常德,澧州都是回族聚居較多的地區。他們大多都是明、清兩代隨軍落籍而來。但在洞庭湖平原這塊肥沃土地上,米為主食。北方回民也只能入鄉隨俗,以當地的米粉代替麵條,但改不掉的是對牛肉的忠誠。兩者結合,這便有了牛肉粉最初的誕生。

回民烹製牛肉確實有獨到之處,但這最初的牛肉粉還只能算是一種民族風味濃厚的飲食,一款驚豔的品牌飲食還得靠天才來創制。這位天才便是常德人劉松生,諢號劉聾子。1938年,他從常德避難來到了津市。

此時的津市,因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戰時重要的避難地,可謂群英畢至,人口猛增到10萬餘。隨各地移民而來的自然少不了各地的美食。劉聾子要想在餐飲講究,競爭激烈的津市立足,就必須得有過人的絕活。

劉從回人那裡學到極具特色的牛肉烹製手藝。他的烹製,極為考究:一頭現宰的牛,只取非倒地的一半。牛肉買回,立掛近風處,按老、嫩、肥、瘦切成一斤左右塊子,置清水中浸泡,待擠出纖維中血水,再放入齊人高的自製湯鍋內同帶髓牛骨一齊煮熬。劉聾子改進制湯方式,在傳統清真做法上引入藥膳形式。煮時,將香藥用紗布包好,置於鍋底,不加蓋,以便腥味散去。其粉獨標一格,關鍵在於香藥與眾不同。他用藥30多種,其故世後散跌成18種,即:大茴、小茴、中安,桂枝、甘草、陳皮、公丁、母丁、花椒、山奈、甘松、桂子、肉扣、良薑、肉桂、碧波、沙仁、十景香。湯沸,去浮油,其湯濃釅噴香,氤氳街巷,誘人生津。

到了1940年,自沙(市)宜(昌)相繼淪陷後,川湘間水路交通中斷,長江下游貨物需迂回經湖南津市,後轉至宜昌三鬥坪再經長江入川。津市至宜昌三鬥坪成為陪都重慶到華中的孔道,津市也涌入大量川帮挑夫。劉聾子擴大規模,並按川幫口味加辣,始成辣、滾、香、鮮特色。

津市牛肉粉的米粉,是產自澧陽平原的早秈米用傳統工藝製作出來,其特點是筋道足,彈性好,耐煮耐燉有嚼味。所採用的牛肉,來源於洞庭湖畔放養的濱湖水牛。肌肉健壯,瘦肉多,肉質緊湊。纖維粗。

津市牛肉粉的哨子(澆頭)也頗值得說道。清燉牛肉為牛肉粉初創之原本,取卷子肉,不塞牙。工序很繁複,味道很本香。在吃慣了各式重重修飾的美味後,讓挑剔的味覺回歸原初。

麻辣牛肉,長方塊狀、厚薄適中、色澤光亮、雖曰麻辣,其實花椒只是添加一點,絕不似四川那麼麻口,再加上配以二十多種中草藥香料精製而成,蓋於粉上,攪得滿碗溢香。

1998年,劉聾子第三代傳人黃承徐又將津市傳統的燉缽缽兒引入,即把粉下入牛肉(牛雜,牛肚,牛百葉)燉缽,燉缽的湯底同樣是浸漬了特製的中草藥香料,口感豐富,不搶原味,香味勁發,中和火氣,自燉自吃,鮮美無比。

延伸閱讀:

道不盡的牛肉乾

羊城覓得家鄉味難忘常德缽缽兒菜

麵香的誘惑

你今天”糊“了嗎

清補涼 、椰語堂與海南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