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叭—叭——」每到上下班時間,你是不是又在擔心會塞在車陣中,喇叭聲不斷,肚子又餓,心情煩躁到了極點,但一塞車只能動彈不得?

根據 2018 年臺北市交通民意調查,通勤市民平均每天上下班(學)一趟所需的通勤時間約為 29 分鐘,一天就是一個小時左右。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每天都要花那麼多時間在通勤上?

疫情爆發後,引起人們反思為甚麼要通勤

新冠疫情爆發後,許多人開始在家工作,封城情況下,活動範圍也受到限制。人們也開始反思過去花太多時間在通勤上了。那麼,我們到底為甚麼要通勤?

原因在於大都市集中了大量工作機會,所以強力吸納周邊城市人口前來討生活,但這也使得位於市中心蛋黃區的房價愈攀愈高,到了一般人負擔不起的地步。過去的都市計劃只好開發周邊衛星城鎮,並建立交通網絡,讓人們住在遠一點的地方,然後每天花自己的時間通勤上班。

但有沒有城市的首長想過,如果讓自己的市民上班地點只要離家裡 15 分鐘的車程,該有多好?

「15 分鐘城市」並非新概念

早在 2016 年,巴黎第一大學教授卡羅.莫瑞諾(Carlos Moreno)就提出了這個概念:住在都市裡的人們,可以在步行或騎自行車 15 分鐘的範圍內,滿足六大基本生活所需,其中包括生活、工作、商業、健康醫療、教育與娛樂,那麼人們的幸福感也會大大提升。

隨後,時任巴黎市長的安妮.伊達爾戈(Anne Hidalgo)就宣佈,將把「15 分鐘城市」概念納入她未來的施政計劃重點,並邀請莫瑞諾加入施政規劃,「15 分鐘城市」的概念因而引發巴黎市民討論。

本來,巴黎街道的設計就是為了方便步行,安妮.伊達爾戈在 2020 年連任成功後,在新冠疫情的封城期間,更抓準街上空蕩蕩時機,建造了多條自行車道,達上百多公里。

另外,在 15 分鐘城市的概念中有一重要核心場所──「學校」

因學校具有均勻分布於城市中、可即性高的特性,巴黎預計在 2040 年前利用 800 所學校釋出更多綠色空間,開放校園成為民眾的公共花園或運動場。無論是按小時或是按日開放,民眾都可以在晚上或週末的開放時間來此運動、散步等,並且學校周圍的街道將配合禁止或限制汽車行駛。

墨爾本的「20 分鐘社區」

除了巴黎,也有其他城市也嘗試適合自己的「短通勤」方案。

2018 年起,墨爾本陸續實施 20 分鐘社區試點計畫,挑選三處社區(Strathmore、Croydon South及Sunshine West)做為優先實施地區。從了解當地居民的想法開始,接著經由分析當地居民的步行能力、住房發展與植被覆蓋率等等,規劃出各區域未來需改善的項目。

為什麼是 20 分鐘?其實是因為依據墨爾本市政府的研究,800 公尺是一般民眾願意行走的距離,換算成步行時間,20 分鐘就是人們所能夠接受的最長時間!

而要成為「20分鐘社區」必須滿足兩項關鍵因素:

第一,提高地區發展密度,確保每公頃土地最少要有 25 到 30 棟住宅。隨著住宅的密集開發,社區需要提供更多種生活機能。因此,藉由土地混合使用,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服務。

第二,社區公共運輸的服務水準需要大幅提升,從早上 5 點到晚上 11 點,每 20 分鐘內需提供至少一班次的公共運輸服務。

基隆的「以校園為核心」

其實,除了巴黎和墨爾本,在台灣也有類似的計畫。

「以校園為核心」是基隆市長林右昌 2018 年上任的重點施政計畫,不只是為了改善老舊校區,也要讓校園空間與社區環境整合在一起。目前,基隆已經推動成功國小、中興國小等試辦點的計畫。林右昌希望透過良善公共設施,把民眾居家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務機能,在步行 15 分鐘內完成。

原來不只國外,台灣也有城市發展出適合自己的版本呢,你會想要住在「15 分鐘城市」嗎?

本圖/文由「CitiOrange 公民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為什麼要燃燒我的生命來通勤?】台北市民平均日花一小時,但巴黎早已開啟「15分鐘生活圈」計畫

新視野平台A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