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整理報導】藝術如何關心環保?雲林口湖鄉成龍濕地,透過國內外藝術家進駐,結合環境生態,而產生一件件作品,藉此關心環境,也改變整個村落。
成龍濕地被列為台灣國家重要濕地之一;濕地的形成起源於口湖鄉居民賴以為生的耕地;面對氣候變遷,長年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嚴重下陷。1986年8月遭受韋恩颱風侵襲,1996年7月又遭賀伯颱風侵襲,引發海水倒灌,20年來嚴重水患致無法耕種,隨著環境變化,逐漸演變為濕地。
竹編打造「種子」裝置藝術。
植物與水鳥的樂園 呈現國內外藝術創作
成龍濕地主要由草澤、池塘、魚塭、溝渠以及部分休耕農田所組成,目前成為濕地植物與水鳥的樂園。濕地占地廣達50公頃,由於生態資源相當豐富,為喚醒社會對當地環境的維護,不少國內外藝術家進駐,結合在地素材產生不少佳作。但也因為強調環保,作品隨著時間演進而消失。當地政府透過國際環境藝術季的舉辦,陸續邀請藝術家結合社區居民,一起投入新的地景藝術的創作。
成龍濕地藝術作品,包括以竹編打造,取名為〈種子〉裝置藝術。該作品為藝術家李貴至的作品,希望每個對環境的關懷,都是友善土地的種子;構想來自於濕地裡的植物。濕地植物可以定沙保護魚塭堤岸,也能夠為濕地裡的魚類提供遮陽處所與食用,也是鳥類築巢的材料;雕塑以流線的姿態佇立於濕地當中,就像一顆巨大的種子,與濕地美麗的景致合為一。
竹子、泥土、樹枝做成的作品「還野」,重思人 與環境共生關係。(成龍濕社區發展協會網站)
藝術結合在地媒材 村民也一起投入
〈再生〉為2017年社區村民共同創作的藝術作品,從空中俯視有如發芽種子,生生不息。夕陽西下時,與水中倒影相映成一顆心,傳達對家鄉的愛。
〈還野〉作品由王柏青設計,施作者為國立嘉義大學和成龍社區居民,使用材料為竹子、泥土、樹枝。作品重新思考人與環境之共生關係,藉由退化演替的動態過程,強化生態系統美學之傳遞。在地層下陷所形成的濕地環境中,人為構造物逐漸崩毀,然其裂解之元素與結構,化為野生族群避難、停歇與繁衍之新棲地。
作品〈鳥翼〉使用新鮮竹材、漂流竹材、鋼絲、麻繩、太陽能LED燈、野生和栽種植物;為半永久的場域特定(Site-specific)裝置藝術,探討現有素材及原生地景,演示出「後人類世」建築的樣態。作品不僅作為當地鳥類的大型休憩處,也吸引其他物種一同進駐到這個裝置空間──人類亦包括其中。
作品設計主要採用在地自然媒材,結合栽種於裝置中央「園藝區」的原生植被,讓植物可倚著垂直結構生長,再綴以太陽能LED照明,讓建物於晚間也能發光。「園藝區」選用當地野生植物,發揮其「植物修復」能力,可承受並減緩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影響,也為鳥類提供覓食和築巢的資源。
成龍濕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候鳥飛來棲息。
濕地與社區共生共存 變毒為藥
雲林縣政府表示,每年舉行的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季,留下許多呼應濕地生態的藝術作品,是熱門的社群打卡景點。雖然藝術季於2022年推動轉型,暫時不辦理大型活動,但仍透過駐村藝術家、村民及訪客的參與,持續創作出與社區共同扎根的作品。
雲林縣縣長張麗善曾在國際藝術季活動中提到,成龍濕地透過生態藝術相互融合,歷經歷屆縣長、社區團隊共同努力、在地居民自力更生,於逆境中創造不一樣的前景跟未來。未來公部門也會加入更多的元素,讓成龍濕地生生不息,變毒為藥。
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處長陳璧君表示,成龍濕地與全國其他濕地最大的不同,在於濕地與村落居民共生共存,休戚與共,有這群居民守護自己居住的濕地,由下而上的影響民間團體、地方政府與中央機構,現在也正朝著其他濕地推廣單位推展生態保育、藝文扎根、向海洋學習的示範基地前進。
從2010年起舉辦「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堅持就地取用可大自然分解的媒材,經由駐地藝術家與當地居民的合作,在就地取材、在地參與、共同創作、引介後續交流的種種裝置藝術等過程,引領社區居民與社會大眾關注濕地與人的環境議題,成為國內自然生態結合環境藝術季的標竿村落。
成龍濕地從荒廢的田地轉為生物群集的濕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候鳥飛來駐足棲息,也孕育出豐富的生態,包括黑面琵鷺、綠頭鴨、彩鷸、水鶇、短耳鴞等等罕見野鳥的足跡,是沿海地區適合賞鳥的地點,許多愛鳥人士長期在此記錄生態演化。
成龍濕地的地景藝術。(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臉書)
人類要善盡管家之責 期望更多導覽
成龍濕地轉為富含生態與藝術的村落,在此除了可以賞美景和藝術作品之外,也能造訪當地純樸的小漁村,體驗雲林海線之美,並能多多了解成龍濕地的故事。
創世記一章26節「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上帝要人類善盡地上管家的責任,藝術教育就是其中一種。椬梧長老教會蕭敏風牧師受訪時表示,他期待公部門平日在當地規劃更多生態環境導覽,讓遊客在體驗美景之外,也對當地生態環境、物種有更多的認識和關心。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從藝術 關心環境生態】雲林成龍濕地結合社區地景藝術 喚醒社區關心環保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