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 圖片來源:中研院地球所-研究人員

台北將來沒有冬天?

大家能想像,當有一天「冬天」從台北市消失時,會是什麼樣的景況?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老師受訪指出,今年四月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史無前例地在全球130個測站都測出超過400ppm的數值,這代表地表、海洋及大氣都在快速增溫中。而台北市因都市熱島效應,溫度飆升的速度更冠於全台,預計在2050年之前,台北一年可能會有九個月是夏天。若人類不趕緊回轉改善環境,甚至西元2100年就可能發生一整年「台北無冬天」。

地殼增溫 地震頻繁不可忽視
「當每年平均超過攝氏20度的天數持續增加時,發生旱、澇及地震等天災的頻率就會倍增。」汪中和表示,根據氣象學分類,月均溫低於20度才被歸類為「冬季」,從2010年起,台北市每年月均溫低於這個數值只剩下十二至二月這3個月。但每年日均溫超過30度的天數,卻從1976的11天,劇增到現在的43天,去年更高達67天。保守預計到2080年之後,每年日均溫就會有90天超過30度。

今年五月16日,台北市就出現攝氏35度的高溫。他指出,這個高溫出現在五月,就是「氣候暖化」加速的警訊。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持續超過400ppm,除了讓台北市「一年比一年更熱」之外,大氣溫度的升高,造成地殼的連動增溫。從長期觀測資料來看,台北盆地周邊斷層帶愈來愈活絡,不僅「有感」地震的頻率增加,發生芮氏規模7以上地震的機率也大為提高。

「當年921大地震那種等級的地震若是發生在台北市,現在40%的建築物都會被震垮。」汪中和提醒,他最近跟行政院進行「氣候變遷對台灣國土的衝擊及影響」專案報告時就直言,台北市現在沒有可以同時容納十萬人在發生具有毀滅性的強震後避難的場所,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加上地底溫度不斷增加,包括台鐵、高鐵及捷運在台北市區段的地下化交通建設,結構安全性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他認為,捷運板南線的裂縫及軌道變形,未必是大巨蛋施工單一因素所造成,也不見得只出現在國父紀念館一處,台北市政府應該要盡快針對捷運地下化的區段,進行監測和總體檢。


台北市高溫趨勢圖(汪中和提供)

台北防災強度仍不足
根據台北市政府主計處最新統計,現在至少有270萬人聚居在台北市,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更高達9,956人。汪中和表示,按照台北市現有的防災軟硬體設施,若是發生像莫拉克風災那種「將一年的雨量,在三天之內下完」的強降雨,將會有三分之一的區域被「淹沒」,政府必須盡快推動「海綿化城市」計畫,從建置「透水性鋪面」道路到整體的排洪設施建置,都要趕快著手進行。

談到全台灣氣候變遷趨勢,「台北市」是怎麼樣的重要指標?汪老師說,台北是台灣的政治中樞,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由於台北地狹人稠,一旦一個規模7以上的強震或是一次強降雨,就會造成無可計數的生命財產損失。無論是強降雨或大地震,一年裏高溫的時間愈來愈長(多),都是很重要的指標,特別台北市年均溫的升高速度又是台灣之最。

過去卅多年在國家級的氣候變遷研究領域,汪中和身為一位基督徒,扮演「守望者」的角色,讓「氣候觀測數據說話」,向執政者提出建言,也提醒社會大眾正視氣候暖化是「現在進行式」,絕對不要輕忽。


台北市高溫趨勢圖(汪中和提供)

考慮中央機關逐步遷出台北
汪中和提到,921大地震發生前,台灣一年的「有感」地震不到百次,現在則是平均每年都超過600次,這就是地殼增溫的影響。特別是台北位於山腳斷層、新莊斷層及台北斷層的交會處,依照過去一世紀的地震觀測紀錄,台灣與日本有緊密的互動關係,2011年日本東北發生大地震,按照歷史經驗,到2020年之前,台灣也有發生超級強震的可能。他不知道會不會發生在台北,但「我們不能不防患未然,預先做準備」。

「每個台北市民都是可以為這個城市『降溫』的推手。」汪中和說,面對台北的夏天來臨時間愈來愈早(提前到五月中旬),每日平均溫度也不斷攀高的現況,他建議可以從「汽機車減少上路的日數」開始,逐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像原本一周開(騎)車7天的民眾,可以先減為3-5天。而室內空調的溫度,也不要超過26度,這些都是舉手之勞的行動。就長期來看,政府需要做好中央機關及五院逐步遷出台北市的規畫,並且採取行動,讓人口不要過度集中在台北市,這也是在勢不可擋的全球暖化趨勢下,防災及減災的具體作為。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汪中和:正視台北高溫警訊 防災減災防患未然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