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賓靜蓀 親子天下雜誌 58期

在台灣,「動手做」是被低估的能力,在美國;卻已被定調為教育與人才的關鍵內涵,這個老掉牙的名詞,為什麼在此時顯得重要?

圖片來源:黃建賓攝

美國現場 歐巴馬砸120億元的教育大計
希薇雅,十二歲,就讀舊金山灣區公立學校。從小喜歡拆開滑鼠、鬧鐘等小家電,好奇裡面長什麼樣。四年前,她將自己在家做的各種簡單又好玩的實驗(例如用麵團導電、點亮LED燈),製成一集集七分鐘的「希薇雅超厲害手作秀」,放上YouTube,至今已經累積數百萬觀賞人次,吸引全世界許多孩子跟著動手玩。希薇雅最近的發明是一種會畫水彩畫的機器,還上網販售。

阿瑞亞,八年級,數理資優生。他喜歡機器人、武器、電玩等任何會動的東西,對莎士比亞文學卻興趣缺缺。還好文學課融合動手做專題,阿瑞亞特別研究莎劇《暴風雨》中的戰爭場面,再用3D列印、還原出一支十六世紀使用的弓箭。他也花四個星期的時間,設計出一個會爬牆的機器人。

什麼是創客?
他們透過動手做學習並解決問題

像希薇雅和阿瑞亞這樣喜歡動手做的孩子,被稱為「小創客」(young maker),是目前美國教育最希望培養的未來人才。因為他們主動學習,能把自己的點子做出來,能清楚解釋作品的來龍去脈,科技是他們的玩具。他們不用考試成績定義自己,而用動手做的專題、模型,來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

動手做、建造、敲打、發明的能力正在改變美國。

美國人喜歡在自家車庫或廚房裡DIY,今天,他們利用網路、3D列印機、雷射切割機等新工具、新科技,變身為「創客」(maker)。他們創新、發明、自己製造、雲端創業,不僅再度擦亮「美國製造」招牌,也創造新的工作。

創新、發明的基礎在「STEM」,也就是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等領域。根據美國聯邦教育部統計,未來十年需求最多的工作機會都和STEM相關,但只有一六%的美國高中畢業生精熟數學,並對STEM有興趣。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因此提出「教育創新」十年計畫,編列預算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二十億元),培養、訓練十萬名STEM老師,提升美國學生的科學和數學的能力。他建議老師們取法創客精神,透過動手做的實際任務,整合知識,讓科學更有趣實用。

歐巴馬甚至破天荒在今年六月十八日舉辦第一屆「白宮創客市集」(White House Maker Faire),並明定這天為「全國手作日」(National Day of Making)。全美一百五十所大學、一百二十五間公立圖書館,以及九十位市長都宣示,將採取行動,支持動手做教育、成立社區創客空間、市集,目標是讓美國成為「創客大國」。

「學習,重新被定義」:動手做,讓學科知識連結真實世界

「創客運動」始於草根,如今有總統背書,決定國家發展。「想得出來,就做得出來」的創客精神和主張,影響所及絕不僅僅是重視科學教育,也將重新定義對學習的看法。

二十一世紀需要創新、發明的人才。「全世界的創客和發明家都強調,發明不會發生在理論的研讀中,而是發生在實際動手做的過程裡,利用各種科目的理論和內容,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有意義的發明才會產生,」舊金山紐葉樺私校(The Nueva School)校長黛安.羅森堡(Diane Rosenberg)強調。

動手做必須成為教育內涵與過程中的關鍵元素,已經成為美國人的共識。

「傳統的學習好像進到工廠,孩子被放上輸送帶(教室),儘快的提供各種資訊,然後急著看他們從另一端出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Studio)檔案管理部總監湯尼.迪羅斯(Tony DeRose) 說。迪羅斯自己從小愛動手做,兩個兒子和太太都有「創客基因」,他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創客市集(Make Faire)發起人之一。

他分析,傳統教育並不看重動手做的價值。現今的教育系統,仍依照工業化時代模式,注重記憶知識,幾乎沒有動手做的體驗,「我認為大多數孩子的確要透過動手做才能學得更好,看到一件東西的各個零件如何組合,在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裡跌跌撞撞,任何科目透過動手做專題(project),你可以用更有意義的方式學數學、科學、歷史。」

迪羅斯因而結合皮克斯的贊助,發起「小創客培育計畫」,因為「培養訓練更多本質上就有創客傾向、能創新的孩子,就是皮克斯需要的未來人才,」他指出。

在台灣,「動手做」是一種被低估的學習活動和能力,只有成績不夠好、要走職校體系的孩子,才會接觸到動手做的學習經驗。像是各國中為學習成就低的孩子開設「技藝班」,或是「非主科」的美術、音樂等術科,才有機會跟「動手體驗」產生關聯。

「學校,跟著改變」:空間到課程規劃,充滿動手做精神

但在美國舊金山灣區,教育典範轉移的「震央」,為培養出更多二十一世紀需要的人才,有理念、有資源、目的在培育精英的資優私立學校們,卻是率先導入「動手做」課程的前鋒。

走訪灣區的精英學校,紛紛從空間、課程規劃、到評量的改變,重建學校為有「創客」精神的學習場域:
1 設立「創客空間」。資源豐足的私校,多在美術教室、實驗室之外,另外設立「創客空間」。傳統的木工工具、各種手作媒材,以及筆電、3D列印機等最新數位產品,取代粉筆、黑板,方便學生嘗試各種形式的動手做專題。

享有森林步道和海灣美景的柏克女校(Burke Girls School),將面積不大的電腦教室改裝成「創客坊(Makery),也排定各種手作小活動、小專題,成為女孩們流連忘返的地方。負責老師珍妮.郝蘭德(Jenny Howland)長期觀察,「當孩子真正投入一個自己想做的專題,會不惜手段去學所有相關知識和技巧,把東西做出來。」

2 重整課程「專題化」。動手做容許每個孩子用自己的步調和喜好,透過做出一個物品,來建構新知識和技巧,十分適合融入一個個專題。

暑假過後,柏克女校新上任的「創新課程」總監麥克.哈默斯(Mike Harms),將負責把幼兒園到八年級的課程,大量專題化,並加入更多科技、創新的動手做元素。

跨學科、跨年級的協同教學是一個方式。例如六年級的「達文西專題」,哈默斯教工程和發明,讓學生做出仿達文西發明的模型;歷史老師負責文藝復興時期的背景,學生得以從各方面了解這位多方位的歷史人物。來自紐約、不斷思考如何深化學生學習的哈默斯發現,「動手做讓學生提出有趣的問題,對所學更有熱情,講起來更有權威感。」他相信,動手做專題帶給學生的能力多元且深刻,值得所有老師花更多時間和心思去設計和執行。(見一六六頁)

3「自我反思」取代分數評量。在台灣,考試成績和積分評比常被視為衡量孩子成就的唯一指標。但愈來愈多美國的精英學校,卻認為紙筆測驗的分數不但「看不出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反而「阻礙孩子的學習」。尤其在重視動手做專題學習的學校。

「孩子,愛上學習」:不追求成績,而是不斷超越自己

舊金山紐葉樺私校專收智商一百二十以上的資優生,一向以創新教學著稱。

「創新實驗室」(iLab)擁有三間寬敞明亮「創客工作室」,引進全球十大最有創意公司之一IDEO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模式和方法,來設計課程。

紐葉樺設計出全球中小學少見的「設計工程課」(Design Engineering),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是必修課。整合跨學科的專題課,透過深層研究、提出想法、動手做出模型、回饋修正的步驟,訓練正向思考、培養創新能力。

這所學校九年級以下的學生,從來沒有見過成績單和排名,每個學期家長會收到一本厚厚的「進步檔案」,記錄著孩子在各科領域的進步歷程。

孩子的「成績」,就是專題完成後的「自我反思」(self — reflection)。藉著五到十二個開放式問題,帶領孩子再次思考做專題過程中自己的學習:你覺得這專題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在哪裡?最失敗的地方為何?為什麼成功?為什麼失敗?過程中你學到了什麼?

「我們當然可以從外面觀察孩子,去評量他多會焊接、多會用雷射切割機,但一個人多有創意,最好的評估者是自己,」創新實驗室負責老師琴.賽克斯(Kim Saxe)說。(見一七〇頁)

面對可能每科都拿A的資優生,只有幫助他一次次看到自己哪裡還可以改進,設立下一個學習目標,才能讓他們不斷超越自己。

大學端也已經用行動呼應評量目標和學習方式的改變。今年秋天起,以常春藤名校麻省理工學院(MIT)為首的一百五十所美國大學,將逐漸減少審核申請者的考試成績,轉而更重視動手做專題作品集。

世界變化得太迅速,沒有人能預測未來。全世界都在問同樣的問題:「中小學要教什麼?如何教?」動手做的學習,提供了新密碼。因為透過動手做,培養了四個二十一世紀最需要的能力:創新的能力、獨立自主思考的能力、主動的動機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能力也正好和創客運動所強調的精神相符合。

動手做熱潮從精英私校開始,也延燒到限制較多、資源缺乏的公校,打破「動手做一定要花大錢、花時間、卻無益於成績」的種種迷思。

貝艾爾小學(Bel Aire Park Magnet School)位於北加州葡萄酒鄉納帕小鎮,八成學生來自墨西哥裔的低收入家庭。該校曾因標準測驗平均成績太差,瀕臨廢校命運。但是,現任校長賈妮.伯特(Janine Burt)利用申請成為IB(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認證學校的機會,大幅改革課程。三年後的今天,貝艾爾小學的標準測驗平均成績大幅進步,變成學區最耀眼的新星。

進步的祕密,也在強調動手做專題的探究式學習。

二年級學習天文,小朋友要先提出自己對行星的問題,然後在和老師的開放式討論中,共同尋找解答。功課是為自己最喜歡的行星,設計一個桌遊,邀請同組同學來玩。

四年級學習大腦功能。每個小朋友先用厚紙板做出一個自己的「腦袋」模型,標出最重要的皮質層、海馬迴等分區。老師歸納孩子所有關於腦波的問題,再分組用iPad或學習單找解答。

雖然沒有3D列印機和創客空間,雖然不再重視紙筆測驗,但貝艾爾小學透過動手做和主動探索,提升了孩子的學習動機,也正向提升了學習成就。伯特校長相信,「新課程改變孩子對學習的觀感,帶來更多自信和耐挫力,反而比不斷寫測驗卷考得更好。」

「動手做的學習」,在舊金山不是少數有資源學校的特權。為了讓更多孩子有機會把自己的點子動手做出來,全美的公立圖書館和社區中心,開始利用低成本軟硬體,提供社區孩子創意起飛的場所。舊金山南邊馬琳郡的Intel俱樂部,免費提供結合科技、動手做的課後活動,支持社區中小學的草根創新。各種手作工作坊、社團俱樂部建立起社區小創客網絡,讓孩子有更多交流、分享的機會。

離漁人碼頭不遠的舊金山探索館,是創客們最大的非正式學習管道。館內隨時有創客藝術家在創作,也鼓勵大小訪客盡情動手和展品互動。這裡也是舊金山的自學家庭、校外教學最受歡迎的選擇。

探索館鼓勵學習者實驗、冒險、並且「玩」自己的各種想法。合作動手做計畫負責人麥克.沛翠克(Mike Patrich)提醒:「動手做不是材料包,不是『請你跟我這樣做』的步驟一、二、三,然後大家做出來的東西都一樣。」大人只需提供材料和工具,讓孩子自己動手試試看,因為,「孩子需要被某個問題卡住、自己想辦法去突破的經驗,這樣,真實的學習才會發生。」

「家長,學習放手」:順應孩子「用手思考」的天性

也許你會問,動手做固然美好,但台灣還是得考試、比成績,美國的月亮圓,與我何干?

此行所有的受訪對象都表示,動手做不是唯一、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學習方法;美國大部分的學校也還處於為標準化測驗教學的狀態。但是正如同探索館的沛翠克強調,「動手做」並不是要取代教育的一切過程。講課、閱讀、研究仍然有其重要性,但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動手做的需求、用手思考的經驗不應被剝奪。

「大人必須要放棄一些原有的控制感。大多數成人會說,我要控制你今天學習的內容!讀這本書!按那個鈕!安靜!聽我的你就會學到今天該學的!但我們想嘗試創造一個空間,僅僅放上工具和材料,然後說,你今天想學什麼?關於這個光影,我們要不要一起想想可以做些什麼?」沛翠克的提醒,值得每位重視孩子學習的大人深思。

舊金山的前衛思潮、創新行動和發明,總是引領世界風潮、影響你我的生活。何不,放下我們對未知的恐懼、對學習的成見,讓台灣孩子也有機會從手開始,感受到對學習的快樂與滿足。

延伸閱讀:
6要5不怕教養守則:每個家裡都有小創客
5個密碼,告訴你為什麼孩子需要動手做?

本圖/文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未來人才關鍵字:創客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