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15/11/27
一名20多歲的少女,中風後右手痙攣,無法抬起,生活全都要倚靠媽媽,透過肉毒桿菌素注射、並積極復健,中風後痙攣得到改善,現在已經可以自己吃飯、寫字,因為照顧她而辭職的媽媽也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收治這名患者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教授鄧復旦醫師表示,中風對於生活的影響,比其他疾病來得嚴重,原因在於大部分患者就算度過危險期,仍會有語言困難及肢體癱瘓的問題,需要透過復健、藥物治療,才有機會改善。鄧復旦教授強調,肌肉痙攣若沒有處理,肢體會攣縮變形,部分肌肉更因長久處於過高張力下而疼痛,或是因為清潔不易而有衛生的疑慮,患者如果沒有積極治療,只能癱在床上,一輩子倚靠他人照顧生活,造成照護者的長期負擔。

中風後痙攣治療方式有許多種,鄧復旦教授指出,過去嘗試過外科手術、讓患者服用口服肌肉鬆弛藥物或是注射酚,讓緊繃的肌肉放鬆,但除了手術的風險外,口服藥物常出現嗜睡、口渴,注射酚更可能造成手麻腳麻等副作用,讓部分患者寧可忍受無法行動、癱瘓也不願接受治療;近年來已逐漸採用肉毒桿菌素注射肌肉治療,不但可以針對局部施打,加上目前已有健保給付,可改善肌肉痙攣症狀的時間長達3到6個月,且可重複施打,並不會因多次治療,造成治療效果下降。

鄧復旦教授提醒,天氣轉涼,臨床上中風常發生在每年的11月至2月,家中若有長輩需特別注意保暖。面對中風,預防勝於治療,除了控制三高、飲食上建議以地中海飲食為主,食用橄欖油、避免攝取反式脂肪,除此之外,暴躁的情緒也屬於中風的危險因子,壓力大時需要適時的放鬆,已經施打肉毒桿菌素的患者在施打24小時內要避免熱敷及按摩肌肉,以免造成藥物擴散到其他部位,而影響療效。

本圖/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歐巴馬在新媒體版圖的攻城掠地(上)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