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根據Wohlers Associates市場報告,3D列印的市場預計在2016年會達到73.12億美元,2020年總產值將超過210億美元,市場潛力無窮。而2014年為全世界3D列印成長幅度最大的一年,3D列印服務與系統及材料的產值達41.03億美元,較2013年成長35.2%;其中美國佔38.1%最多,其次是日本的9.3%、大陸9.2%與德國的8.7%,台灣的排名還在中國之後,僅佔1.6%,台灣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根據工研院資料,近幾年工研院已經運用金屬3D列印技術協助國內廠商開發LED燈具、光學鏡片與汽車零件模具,在醫材方面則協助廠商設計製作手術器械、手術導板,並與院內生醫所、國內教學醫院合作具仿生結構之3D列印骨釘,正進行動物試驗中。但與國外其它3D列印產業相比,台灣在3D列印這方面發展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一直困在「小規模」的產量而無法邁向產業化。目前產業界大多數是購買小型桌上型3D列印機因應客製化要求小量生產。
(影像來源:工研院)
日前工研院研發出的第一台國人自製的雷射金屬3D列印設備及材料,可製作10公分及25公分立方體積工件,以金屬粉末經雷射燒熔層層疊加成型,成品精細度可達50毫微米(µm,相當於頭髮的半徑)、 緻密度達99%,透過先進的金屬3D列印機器以及技術,工序至少可減少2至7道製程,還可以精準計算材料成本,從接單到列印只要半天,適合零庫存的網路行銷。
雖然工研院除了硬體之外,也同步開發鈦合金、鋁合金、模具鋼粉末,預計將來關鍵技術技轉廠商後,產業可從關鍵材料、設備技術到生產試製服務,打造價格千萬元有找的一條龍生產平台,協助國內廠商切入金屬3D列印商機,不過從它運用的層面:製作結構繁複的金工飾品、金屬模具、醫材和零組件、汽車、航太零組件、特殊水路模具、客製化醫材及文創珠寶等民生消費產品看來,其實還是主打客製化需求。如果要大量生產就必需要再謹慎規劃整條生產線路。
去年科技部公布國家在3D列印產業的未來政策,並且明確定出3D列印產業的目標,預計到2018年要培養百萬名專業人才,並且掌握全球30%以上的3D列印產能。但如果僅做小規模客製化的量產其實是無法達到「全球30%以上的3D列印產能」這個目標。針對這個問題,台灣在發展3D列印產業時應該要雙管齊下,不止做客製化服務還要同時開發具備量產化潛力的產品。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關鍵字:3D列印 科技部 工研院 產業化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