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號稱手機App叫車、經濟共享、資源不浪費的Uber,在全球屢屢引發爭議,遊走法律邊緣。Uber自開站以來,已陸續在印度、西班牙、比利時、荷蘭、泰國、波蘭及台灣等地,遭到政府管制。
為何自稱標榜「共享經濟」、擁有創新手法的Uber,會讓各國政府如此頭痛?同時,也引發在地計程車業者極大的反彈。酷米移動傳媒執行長許世杰日前在個人臉書上談及Uber,他認為,Uber企圖以「網路預約叫車工具」的定位來規避法律監督,其實是將「網路平台中立性主義」無限上綱。因此,會引起各國政府反彈,其實在意料之中。
許世杰認為,Uber將自己定為成「網路預約叫車工具」,而不是運輸服務業,但卻把全部的運輸責任與風險推給計程車駕駛。Uber包裝在外的創新營運模式,實際則是自己賺取邊際價值最高的部分,如從12月開始對使用者增加服務費,目前一次的費用是2美金,被質疑收費過高。
Uber另一個被詬病的是,宣稱具有完備的安全性,但諷刺的是,因司機而產生的安全問題卻頻頻發生。Uber表示所收取的「安全費用」,包括司機培訓、汽車檢查,以及最重要的—司機背景審核。弔詭的是,這項審查制度,卻存在極大的漏洞,Uber不向司機進行生物辨識取證,例如簡單的指紋採集就是其中一種。如此一來,駕駛只要使用無犯罪紀錄的假身分即可。
Uber在台灣不僅引發交通部強力取締,業者也開始群起抵制。台灣大車隊及計程車公會近期都公開對Uber宣戰,除了要求交通部表態外,計程車公會也宣布將籌1千萬元,做為檢舉Uber獎金,成功檢舉者將可拿到50元計程車資抵用券。
台灣大車隊董事長林村田抨擊Uber,認為利用手機App叫車並不是創新服務模式,台灣大車隊4年前就導入App叫車服務,並質疑合作司機審核與車資計算方式有漏洞。他指出,Uber抽走每趟車資的20%利潤,對台灣的市場經濟與交通問題沒有幫助,只存在不公平的商業競爭行為。
對科技議題發言向來有份量、現為沛科技總經理的翟本喬,明確表示反對Uber。他指出,Uber雖宣稱經核准通過的Uber司機,若發生重大車禍,會先暫停該司機合作資格,但對於責任歸屬,及賠償問題卻始終不明確;而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絕不會是Uber負責。
業者甚至抨擊Uber是黑心油的翻版,並表示Uber的經營模式若被允許,台灣其他業者也會立即跟進,且只收10%內的服務費,最起碼收益還可留在國內,政府也可以有稅收。
目前計程車公會已敲定,將向車隊和業者募集1千萬元發放Uber檢舉獎金。未來只要是檢舉Uber成功,且可構成開單取締,每次將發放50元乘車券,目標是下月中可上路。若以1千萬元推算,預估將送出20萬張乘車券給檢舉民眾。
Uber打著高科技、創新服務之名,在各國遊走法律邊緣。其對於各國政府的抵制似乎完全無感,不但在全球持續擴張,最近更得到中國百度六億美金的融資,前景仍然看好。在台灣,看到的是計程車業著已急得跳腳;若這個所謂的創新營運模式,是公平、合法的,且有助於社會大眾,或是有利於市場經濟,是否該如同第三方支付一樣,研擬一個專法來管理,不然,面對Uber這個巨大的怪獸,恐怕吵也吵不完了。
延伸閱讀: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