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小丞
在台灣的政治生態中,時常看到政客將社會事件當成政治工具,用來煽動情緒、推進自己的選舉利益。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職員輕生的事件中,我們看到國民黨並沒有藉此做政治鬥爭。這樣的舉動或許從選舉操作的角度來看顯得笨拙,但正是這種笨拙,體現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乾淨政治態度。
對比過去,我們曾目睹民進黨在2013年利用洪仲丘事件發動「萬人送仲丘」的抗議活動,成功煽動社會情緒,讓當時的執政的國民黨無所適從。隨後,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也成為了民進黨的政治工具,利用學生對服貿協議的不滿,激發社會大規模的對抗,最終成功奪取了社會支持,為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打下基礎。這些事件中,民進黨精妙地操作了社會情緒,為自身政治利益服務,從選舉的角度看無疑是成功的,但這樣的成功卻帶有某種扭曲的代價。
這些例子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台灣的政治操作是否已經陷入了一種以民粹為燃料的不歸路。當政治人物將人民的痛苦與悲劇當成競選的籌碼,那麼這樣的民主又是否真正代表民眾的利益?民進黨過去的成功在於他們善於掌握群眾心理、操作社會議題,但代價卻是讓政治更加情緒化、社會更加撕裂。
圖片取自:(FB 中國國民黨 KMT)
相較之下,國民黨在此次勞動部職員輕生事件中的態度,顯得相對謹慎。他們沒有高調炒作這個事件,也沒有急於將悲劇的矛頭指向政敵,這或許是一種欠缺競選技巧的表現,但也反映了某種不願趁火打劫的良知。在台灣政治中,這樣的表現似乎顯得笨拙,但這卻是一種值得肯定的乾淨政治的表徵。
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政治進步不僅在於選舉的制度是否公正,更在於政治操作是否符合道德底線。當一個政黨選擇不利用別人的悲劇來牟取政治利益時,這樣的選擇反而可能是台灣民主的進步象徵。相反地,若人民無法唾棄那些充滿政治操作的事件,那麼民主的進程只會越來越走向偏激與對立,真正的公共利益也無法被有效地討論與推進。
台灣的民主,需要的並不是煽動和炒作,而是理性與誠信。如果我們希望看到政治的清明,看到民主的成長,那麼就應該對那些將悲劇政治化、將民眾情緒操作成選舉籌碼的行為,說不。從這次的事件中,我們看到了國民黨的保守與不善於操作,但也看到了某種對於政治操守的堅持。這種堅持,或許不會帶來選票上的勝利,但卻是台灣民主最需要的精神—不以悲劇為工具,不以民粹為籌碼。
正因如此,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什麼樣的政治才是台灣所需要的。如果我們希望民主得以推進,人民需要成長,那麼就應該唾棄那些利用社會悲劇的政治操作,拒絕將民眾的傷痛化為政黨的籌碼。這是台灣民主成長的真正契機,也是每一個公民應該追求的方向。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