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艾利克
前陣子一所知名女中無人獲得學測滿級分的消息登上新聞版面,引發學生不滿,並進一步呼籲社會應正視升學主義的問題。過往許多學校會每年公布獲得滿級分與高分學生的人數,媒體也時常進行各校高分人數的比較,甚至採訪獲得高分的學生,將其學習經驗作為報導內容。
考取高分固然是一件值得鼓勵與慶賀的事,然而,當媒體與學校過度關注高分人數,甚至將其作為學校優劣的指標,便容易助長升學主義,使教育的價值變得更單一化。有些人認為多數高中本來就以升學為導向,那麼強調高分人數似乎合情合理,甚至能夠激發學生間的競爭意識,促使學生更專注於課業。但這種想法也忽略了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目的除了幫助學生在標準化考試中取得分數,更重要的是協助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發掘自己的專長與興趣,進而作為生涯規劃的參考。即便學生就讀的是升學率良好的學校,也不代表他們的未來一定要與高分劃上等號。有的學生可能更擅長術科,或對於特定領域有極高的興趣,他們最後或許選擇參考術科成績申請大學,而非執著於學測分數。對這些學生來說,即使未能在學測中取得高分,他們仍然可以透過其他方式確立自己的學習方向。因此,過度強調學測成績,不僅可能讓學生感到壓力,也可能忽略了他們發展其他領域的機會。
圖片取自:(wikipedia)
此外,公布學測成績還可能涉及學生隱私的問題。學校公開學生成績,或許會對學生造成無形的壓力,甚至可能引發比較與標籤化。對於成績優異的學生,公開可能會讓他們成為焦點,承受過多的關注;而對於成績不如預期的學生,則可能導致他們感到挫敗,甚至產生自卑心理。這樣的環境,是否真正符合教育的初衷?
而學測的高分人數未必能真實反映一所學校的教育成果。許多就讀於知名高中的學生,會選擇申請海外名校,有些甚至在學測前便已獲得錄取,因此也不會參加台灣的學測。這類學生通常具備極高的學術能力,如果他們參加學測,也有很大的機會有優異表現,那麼該校的高分人數便無法反映真實狀況。以單一數字作為評判標準也過於片面。
或許部分私立高中因經營考量,需透過高分人數來展現學校的升學率,以吸引家長與學生就讀。但公立學校應該儘量避免陷入分數至上的窠臼。真正的教育應是發掘學生的興趣與潛能,提供適當的引導與建議,幫助學生思考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性,而非侷限於標準化考試的分數。
我們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學測成績的公布,是為了學生,還是學校的形象?與其將教育導向升學主義,更應讓學生在多元學習的環境中,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