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小丞
台北地檢署近日偵辦京華城案,前台北市副市長、現任民眾黨立委黃珊珊再度被傳喚作證。這次的應訊,黃珊珊又花了三小時才離開北檢大門,面對媒體的提問,她始終保持沉默,快步離去。不難發現,在這一連串的政治事件中,黃珊珊採取了高度的迴避策略。她在官場與民眾黨的角色間擺盪,既無法與過去徹底切割,也無法完全代表民眾黨的立場,這樣的政治模糊,讓她成為了關鍵的多面角色。
黃珊珊的政治之路一直充滿了不明確的姿態。在京華城案中,黃珊珊以證人身份被多次傳喚,檢調的重點在於調查她在擔任副市長期間與京華城相關的決策過程。她多次參與所謂的「便當會」,這些會議裡究竟涉及了哪些協議?容積率的決策是如何定案的?這些都是檢方想要釐清的細節。然而,黃珊珊的沉默讓外界充滿了疑惑,她究竟在保護誰?是自己,還是她所代表的利益團體?
對於京華城案的偵辦,黃珊珊保持了一貫的冷靜和低調,但這背後的政治意涵卻引人深思。自她從台北市政府副市長的位置上卸任後,轉而投入民眾黨的選舉工作,她一直扮演著「影子人物」的角色,不論是協助民眾黨的立委選戰,還是為民眾黨的政策背書,她從未真正站在舞台中央。但正是這種曖昧的定位,讓黃珊珊在關鍵時刻有了迴旋的餘地,也讓她能在政治風暴中巧妙迴避。
圖片取自:(FB 黃珊珊)
黃珊珊曾經公開表示:「讓賴清德當選的才是罪人。」但正是她堅決反對藍白合,公開釋放偏差的民調,讓藍營支持者士氣低落,無法形成合力。結果,賴清德在大選中順利勝出,這也讓人不得不質疑黃珊珊在整個選舉過程中的角色與動機。她一方面聲稱反對賴清德,一方面又用行動切斷了藍營唯一的合作可能性。這樣的反差,讓外界對她的政治誠信產生了深深的疑慮。
黃珊珊的政治操作一直以來充滿矛盾。當她被問及京華城案時,她選擇保持沉默,迴避所有敏感話題;而當面對藍白合的討論,她又跳出來積極發聲,試圖扮演阻礙合作的角色。她的立場究竟是什麼?她的目的又是什麼?這些問題至今未有答案。
黃珊珊或許可以在政治風浪中一再沉默,但沉默並不代表無辜,更不代表清白。京華城案還未結束,藍白合的破裂也還未平息,黃珊珊在這些事件中的角色,終將被歷史記錄下來。她選擇了不表態,選擇了模糊,卻也因此選擇了背負外界的質疑與不信任。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