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艾利克
前陣子一份補習班的文宣在網上流傳,裡面內容提及為何高中生要選第二類組的原因,內容包括較高的起薪與較低的失業率、升大學制度較具備優勢、發展多元(程式、AI、醫學領域)。然而,這樣的內容也遭到部分人抨擊,認為是對文組的歧視,補教育業者不該從這種角度來提供學生作為選擇組別的參考。
另一派人認為文宣內容只是針對事實作陳述,實際上,台灣重理輕文的社會風氣持續已久,各大網路社群也時常看到對於文組的偏見與歧視,歧視來自於理科學生的職業發展、薪資、甚至是思維邏輯都比文組強等,進而產生優越感,同時認為文組學生的職業可取代性高,相對於理組人的工作缺乏專業與一技之長,所學內容實際應用價值較低,多數文組生能做的工作,理組生也能做,反之則無法。某些屬於文組的職位,會在求職標準上寫到有理工背景的加分或優先考慮,可以看出整體求職環境對於理組生的偏好。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事實到底如何,回到這份補習班文宣來探討,首先是比較高的起薪與失業率低,一些理工人剛出社會時,初始的平均薪資確實比其他行業來得高,進入科技大廠後加上分紅,那麼年薪會更加可觀,但理組的領域廣泛,並非代表所有人念了二、三類組的科系後,都能拿到相對高薪。例如某些軟體公司的工程師,薪資比起同公司商學院出身的顧問職還低,說起薪必定高顯然過於武斷,而商學或法律出身的學生,進入大律所或擔任金融、管理顧問或業務職,薪資未必輸給理工人。
部分理組學生認為理工人思辨或學習能力高過於文組也未必,前段大學的文組學生,在標準化入學測驗表現中,多數也能進入其它學校的理工科系,能夠在測驗中獲得分數,代表一定的學習能力,或許因個人興趣或職涯考量而選擇第一類組,不表示他們學習或邏輯能力不如理工人。膚淺地以金錢成就來看,也非所有二、三類組的學生都發展很好,於社會上從事普通薪資工作的比比皆是,部分三類組科系的學生除了薪資不突出外,職涯發展也相對不明確。
而筆者看到的另一個問題,是只剩下錢的價值觀,選擇「錢途」好的科系,或許滿足了家庭與社會期待,但未必符合自己興趣,試想當社會上所有人都選擇理組,那麼對社會發展也不是件好事,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形成了鄙視鏈。要解決這種現象,政府應加強對文科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同時強化職業教育,為文組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實際經驗,進而提升就業競爭力才是解方。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