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賴其瑋 

不消說,台灣是個意見分歧相當分歧的國家,性別的歧異、世代的隔閡、階級的立場、黨派的對立,都化作為日常及制度上緊張,與我們生活朝夕相伴。不過,在四月三日的花蓮大地震,卻讓我們看到,突如其來的天災及其後的救災行動與現下的輿論,凝聚起台灣人共識。而讓人看到台灣正面的一面。

誠然,國家是由公民所建立,在物質上有領土、制度與政府。而在心理層面,則是文化與情感的共同體。自然現象因為與人類所居的城鄉過近而成災,是謂天災,除了意味著物理上人命的往生與財產的損失,也是死傷者乃至家屬感到人生無常的心傷。當天災降臨時,全體國人都因感到共感而互相關心,那就是文化與情感有所提升之時。

舉例親身經歷來說,筆者所住的地方是個人口密集,人與人彼此疏離的都會型社區。但就在一早地震結束的當下,我鄰居間,卻相互慰問了起來。像這樣的互相慰問,不分南北,也透過網路給了遠方的親友關懷。而對於花蓮,台灣人則透過了怵目驚心的新聞畫面與災情數字,共感體會了自己的國人同胞正在受難的情事。事實上也在拉近花蓮與台灣各地人民在情感上的距離。

ADDY9046
圖片取自:(FB 蔡英文 Tsai Ing-wen

就算立院正劍拔弩張,也因藍綠立委們在天災時,得參與中央與地方及至選民間(不只災民,還包括立委自己認識的企業家或民間救難隊)的協調而休會。更重要的是,這也意味著災防是台灣人所重視,所以會對政治人物在此時的一言一行有嚴肅的要求。

正因民主國家的政治運作,有其感性的一面,而能在制度上對同胞的生命有所顧慮。舉例來說,在九二一地震後,台灣的建築法規有徹底的檢討與修正,雖然因此讓施工成本提高。但是,很明顯此次強度與九二一可以相提並論的花蓮大地震,所造成的災情卻沒有當年那麼大,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除了因為震央不同,也是因為民主國家的公民,對天災有情感性的省思,而在多年來對建築法規與安檢標準有更多的顧慮。這樣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

雖說直到本文截稿之時,救災行動仍在餘震頻頻下進行。我們除了衷心期望受困者得以脫險,更期待國人藉此起心動念,從天災中發揚慈悲心來潤化台灣,並從共同防災救災的情感經驗中,尋覓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