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艾利克
2023年瑞士銀行公布的財富報告,近來又再度引發討論。該報告中提及台灣人財富,在300萬至3000萬這個財富區間的被視為「準富裕層」,而這個層級的台灣人數就達960萬人;財富在3000萬至1.5億的為「富裕層」,有69.3萬人;1.5億以上的為「超級富裕層」,約7.1萬人。
財富的定義方式是所有的資產包含房地產,扣除貸款與其他負債所得到的淨值。有人認為淨資產達到300萬的「準富裕層」人數,就佔台灣將近一半的人口,台灣可謂是相當富裕的國家;也有人認為這份財富報告被「灌水」,或是政府的「大內宣」,絕大多數人被「共同富裕了」。
出這份財富報告的機構屬於國際權威財富管理機構之一,許多國家或是跨國企業都會參考這類財富報告,作為投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評估,判斷其潛在市場與未來發展。除了該機構,其他單位的財富報告所顯示的台灣人財富,在國際上排名也常在前段班,即便這類報告不會百分之百準確,仍具備著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
有人認為即便有著300萬的淨資產,在台灣也難以與富裕的概念沾上邊,原因之一便是台灣房地產價格高昂,房子動輒破千萬,將300萬投入房地產做為頭期款,每個月仍須努力工作償還貸款,手頭剩餘的流動資產未必多,「體感」的生活品質並不高。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不少人認為判斷財富的方式,應扣除自用的房地產,只看手邊的流動資產作為評估依據,會更符合真實狀況,畢竟流動資產與現金流,跟實際購買力掛勾,更有其參考價值。但筆者認為,這些權威的財富管理報告之所以加入自用不動產價值作計算,背後的意義是這些財富管理機構認為自用房地產同屬有價值且可轉換的資產,即便流動性不如流動資產高,將其活用也能創造現金流並增強購買力。
最簡單的是將房地產售出改為租屋,便能大幅提升流動資產,或是將房地產到銀行作抵押貸款,貸出金額投入其他金融資產,也能創造金流,同時讓資本增值,自用的房地產價值確實與一個人的真實財富相關,端看使用者如何活用。只看現金評估資產狀況也有一項盲點,許多富裕人士並不會將大筆資金存入銀行任其隨著時間貶值,而是將資金大筆投入房地產,作為投資或是資金停泊的標的,全額購買豪宅的新聞時有所聞,對一些族群來說房地產投資與自用兼具。
之所以對財富報告存疑,原因之一是淨資產與平均薪資和薪資中位數脫鉤,世代貧富差距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也造成剝奪感,這幾年科技業的高薪人士,也會藉由投資與開槓改來增加資產,薪資普通的人連維持基本生活都有些辛苦,政府除了須盡量避免貧富差距日益嚴重外,更應擴大社會福利制度層面,例如社宅與各項弱勢補助,來消彌資本落差,社會才能安定。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