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鄭洋

隨著投票日接近,「棄保效應」又成為熱門的話題之一。有的陣營鼓吹棄保,將棄保當作反敗為勝的最後籌碼;有的陣營則反對棄保,認為棄保是違背民主政治的低級手段。然而,若拋開選舉勝負的算計,單純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來看,「棄保」其實只是一種很正常的人性表現而已。

根據行為科學的觀點,在「複雜情境」下,人類的理性抉擇往往是優先選擇「避免最大的損失發生」,再去思考如何讓「獲利極大化」;就像某個製藥廠的廣告詞:「先求不傷身體,再求療效」;也就是為了避免最壞情境發生,而願意退而求其次的去選擇次佳的目標。

生活中的「保險」其實就是這種心態下的產物。人們之所以願意購買保險,不是因為買了保險就可以擁有健康與安全,而是因為害怕最大損失的發生(傷病時的無所依靠);所以寧可用較小的損失(犧牲某些消費自由去付擔保費)來讓最糟的情形不要發生。

ADDY7834
圖片取自:(FB 柯文哲

在各種談判的場域也是一樣;如果說,民主是一種妥協的藝術,那就是「半條麵包好過沒有麵包」!為了堅持自己絕對的利益,而犧牲所有的利益,在理性思考的天秤上反而是不智的決定。

棄保行為的出現,其實和前述買保險與談判的心態是一樣的,就是在理性思考後,為了避免最討厭的候選人當選,恐將國家與個人帶入萬劫不復境地,而將選票投給心目中最可能扳倒最差候選人的次佳人選。換言之,付出一部分對於候選人偏好的代價,以避免最糟的情況發生,怎麼說都是划算的!

因此,選舉中的棄保效應只是人類理性選擇下的正常行為表現,沒有什麼道德不道德、正當不正當、民主不民主的問題。那些將棄保效應視為洪水猛獸的候選人,與其透過側翼抨擊可能出現的棄保效應,不如好好想想自己為什麼會變成被「棄」的那個,或是被視為那位「最不想被看到的當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