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舉辦「後疫情時代下半場—醫療隱憂與解方」

擺脫了前三年的新冠疫情,全球生活漸趨正常,正式進入後疫情時代的下半場;但新興傳染病未曾停歇,未來將如何預防?及早介入感染管控、與抗生素抗藥性等議題上,仍讓兩大感染醫學會感到憂心。

感染管制是對付傳染疾病的利器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台灣在此次疫情期間能管控得當,有賴政府的防疫措施,並配合感染管制專家建議與規劃,以及是全民配合感染管制的成果,讓整體經濟損失每年減少約新台幣1400億元。

「如果在疫情期間以歐美國家防疫措施下的染疫比例,估算此波疫情對台灣醫療體系會造成每年約新台幣329億的醫療成本損失,約等於國人GDP的0.1%;而生產力成本更將損失每年新台幣2000億元,約佔GDP0.8%。」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黃建賢進一步說明,「正因為是有效的感染管制,令醫療成本顯著降到67億元;生產力損失更大幅減少到912億元。」因為感染管制的成效,不僅挽救了許多生命,更挽救了至少0.5%的GDP。

這意味著在疫情期間政府採取了正確且有效的預防措施,包括非藥物介入、預防接種及抗微生物製劑的使用等,而此因應措施應該持續進行,以加強保護民眾的健康安全。

「感染管制是面對未來新興傳染病的百年大計。」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則以臺大醫院為例說明,該院在SARS疫情後,透過推動手部衛生降低感染的經濟效益,「經推算,效益成本比為23.7,可減少院內感染衍生的醫療成本約一億七千萬。」

「但醫病無疆界,仍需要繼續努力。」她也提醒,感染管制是預防新興傳染病的守門員,但實際上,國內的感染人員有很大的缺口,且沒有備援機制,是須正視的課題。

感染專科人力缺口是一大國安危機

前疾管署署長、三軍總醫院特聘教授張峰義直指,感染科人力缺口已成國安危機,「有5成區域醫院僅有一位感染科醫師。」據統計,國內區域醫院有高達50.7%僅有一名感染科醫師,「抗微生物製劑管理人員面臨嚴重缺口,更遑論推動感染管制。」

他以韓國為例:韓國相關研究認為,要成功執行感染管制最低人力需求比為每百張床1.2人,台灣感染科醫師被要求僅用六分之一的人力就要達到與韓國相同的抗微生物製劑管理結果。並且,感染專科數十年來的報考人數不足,預估未來人力缺口將愈來愈大。

對此,政府特別在明年的健保總額預算擴編額度,並於執行重點中編列新台幣2.25億元作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與感染管制品質提升之用,以增加年輕醫師從事感染專科的誘因;期能強化改善感染管制師的工作環境,從根本解決人力不足的困境。張峰義呼籲,「好的政策應該要持續。」

疾管署感染管制及生物安全組組長陳婉菁表示,在今年的醫院評鑑中,已將優良標準中的感染專科醫師人力比從每500床一人調整為每300床一人;而感管護理師每200床也編制一人,來改善人力缺口問題。「自114年也將推行院內感染管制獎勵措施國家型計畫以鼓勵醫院留住人才。」

抗微生物製劑將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

不僅人才有缺口,在面臨未來可能的疫情下,也須正視感染性微生物抗藥性的危機。抗生素新藥研發在物料短缺下,已經有超過35年沒有新機轉抗生素問世。再加上國內取得藥證並提供給付的抗微生物製劑相對少,也恐怕會導致無藥可用的困境。如何落實抗微生物製劑管理以因應研發趕不上抗藥性的危機,張峰義呼籲:「衛生主管機關包括食藥署及健保署能對新研發之抗微生物製劑許可證採取優先快速審查,給付方式可參酌美國正在推動的巴斯德法案。」亦即以價量脫鉤的給付機制,來改變微生物製劑的合理使用。

中央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表示,抗生素藥費僅占健保署8000億總額的一小部分,為鼓勵新型抗生素引進台灣,評估將以十國中位價進行核價。而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則回應,在目前WHO報告中指出2017年後上市的12種新抗生素中已有3種在台取得藥證,但僅有一種藥物有進口紀錄,另外,即將審查核准的有一種,由疾管署專案進口管理的一種,其餘七個藥物有三種因原開發廠破產行銷權不明而未流通,且有5種藥物的大中華區行銷權掌握在陸資藥廠手上。她承諾將邀請各相關醫學會開出迫切需要的抗生素清單,並與藥廠協商引進事宜,包括兒童感染使用的特殊懸液劑型,以因應國人缺藥問題。

抗藥性細菌是面對新興傳染病的重要議題,不僅醫療端需在感染管制上努力,也需要政府透過整體策略來提升品質,確保醫療改善給付方案能持續;更期盼國際藥廠能持續研發新藥。唯有產官學一起努力找解方,才是對民眾健康最大的保障。

本圖/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後疫情時代 新興傳染病的問題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