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默聲 

新北市近期爆發的校園暴力事件,震驚全國,更延伸到總統政見發表會上,三位候選人均對此事表達默哀與提出相應政見。但回歸事件本質,這起悲劇的校園暴力事件,背後起因仍是一起失控的校園衝突,這其實長年來隱身在校園當中。不管是明顯的暴力事件,或是灰色地帶的隱性霸凌,根據諸多學者研究均發現,關鍵其實仍然出在家庭,越是失控的家庭教育與破碎的家庭環境,越容易導致校園悲劇。政府除了提出社會安全網政策治標之外,更需要呼籲社會注重家庭教育,防治家庭暴力事件,從根本的化解悲劇。

韓國有一本相當有名的書:《以為長大就會好了: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內文提到許多人因為童年記憶創傷,對於往後人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甚至必須一輩子汲汲營營的追求許多肯定,弄得身心俱疲,但其實只是為化解童年創傷。相反的,有些人一生因為童年活在愛與關懷的溫暖環境,因此往後人生即便受到再多挫折,心理素質都足夠健全來面對挑戰。其實校園暴力或霸凌事件亦同,若家庭教育的失敗,也會增加校園霸凌事件風險。

暴力 衝突 戰鬥 孩子 小學年齡 男性 操場 教育 學生 高加索 侵略 男孩 憤怒 孩子 人 兩個人 橫 學科 人 瞳孔 戶外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在傳統亞洲家庭裡,自幼不重視肯定與關懷照顧模式,傾向棒下出孝子或是以責備、體罰、辱罵等負面方式來照顧下一代。這導致的是,亞洲社會容易出現的典型霸凌文化,學生容易在校園中尋求另類的成就感,特別是國中階段尋求同儕認同,不管是人際關係的排擠、言語的歧視或騷擾,以及肢體衝突,甚至是最嚴重校園暴力,其實都已承襲數十年。但很可惜的是,我們在補足校園安全網的同時,很少去正視家庭教養問題,到底如何從根本解決衝突,才是預防事件的本質。

因此,除校園要建立鼓勵、正向、溫暖的教育文化,社會更不宜動輒以仇恨、歧視甚至霸凌的方式,來處理爭議。特別是網路當道,民眾對於同儕及社會認同的來源更加密集,若未能導正社會風氣,霸凌文化只會有增無減。雖然民主社會,言論自由,以及監督制衡已成為我們看待公共政策的基本態度,但在拿捏霸凌與監督的尺度,仍必須謹慎,才不會導致社會風氣深入家庭,進而惡化校園。

校園霸凌與暴力事件,其實放眼全球都可見。青少年成長到某個歲數,容易為了渴求認同,進而做出衝突、發生憾事。若我們從源頭做起,導正文化,重視家庭教育,鼓勵師長疾言厲色的阻止任何形式的霸凌,甚至將此問題列為教師的評比,並定期向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相關表現連坐至校長的考績評比等,如此才有機會根本的釜底抽薪,解決校園暴力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