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李道勇 

我們從小便聽著「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似乎要謹記著這句「緊砸咒」我們才經得起失敗的打擊,可是奇怪的是幾乎所有人都不在討論「失敗」而在討論「成功」。

2010年芬蘭開始發起十月十三日「國際失敗日」;據說巴黎也有個「錯誤節」,以此鼓勵孩子有犯錯經驗,以及有勇氣挑戰不敢突破的限制…… 真難想像在那個天寒地凍的北歐,他們反而不是畏首畏尾,而是能够挺身昂揚接受「失敗」,這種民族性實在令人佩服。

據《National Today》網站介紹,國際失敗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Failure)最初是由芬蘭頂尖大學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學生在2010年發起的。起倡議的學生認為,芬蘭需要提升小型新創企業的數量,然而,典型的芬蘭人卻排斥失敗,害怕嘗試新事物。

面對失敗的恐懼以及失敗伴隨而來的恥辱讓許多企業家不敢冒險,因此,學生們心中浮現了不如設立一個慶祝失敗的日子的想法,他們想傳達「犯錯和失敗是正常和健康的一部分。

書 學習 任勞任怨 學生 教育 女士 頂視圖 知識 學習 女孩 學校 讀者 大學 擔心 無聊 堆疊 無聊的 青少年 坐 大學 肖像 人 年輕的 在室內 樁 讀 看書 圖書館 青少年 學習 考試 女性 家庭作業 堆疊 多於 智慧 桌子 桌子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發起倡議的學生邀請知名人士和成功人士分享在自己的事業過程中遇到的挫折,以及如何從失敗中學習。並鼓勵人們嘗試創新、大膽的事物,幫助人們有信心地走出舒適圈。並鼓勵參與者將自己失敗的故事和照片分享到社群媒體上,標註上「#dayforfailure」,讓全球各地的網友都能一同參與。

活動舉辦到第2年時,國際失敗日開始獲得媒體報導以及有影響力的社會人士的支持。到了第3年,這項慶祝活動更擴展到其他17個國家,愈來愈多人在10月13日「炫耀失敗」。

不過我們發現許多了不起的「成功」,並不是來自於「失敗」,而是源自於錯誤:探險家哥倫布找的是印度,卻意外登陸美洲發現新大陸;亞歷山大.佛萊明之所以發現盤尼西林,是因為他注意到自己培養皿中長了抑制細菌的黴。

知名政治家及發明家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成功的人會犯很多錯,但他們永遠不會犯什麼都不做這個錯。」,是呀,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做,他怎麼可能做出什麼錯。

換句話說,我們發現許多了不起的「成功」,並不是來自於「失敗」,而是源自於「誤打誤撞」,市面上就可以買到一本《小意外,大發明:50個誤打誤撞的妙發現》。

發明大王愛迪生曾說「不,我並沒有失敗,我已成功地發現一千二百種不適合做電燈絲的材料。」但是如果失敗可以引導出成功,愛迪生需要做這一千兩百種失敗的材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