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圖片來源/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國內各縣市農田裡的非法工廠即將「就地合法」?立法院在99年修訂的「工廠管理輔導法」,增訂未登記工廠補辦登記輔導規定,受理至今年6月2日截止。而讓良田裡的工廠直接就地合法是否合理,引發各界不同的批評聲浪。

根據經濟部資料,目前國內接受輔導的地下工廠共有709個,共劃分為186區,占地約546公頃,分布於11縣市,其中113個輔導區位於特定農業區,超過總輔導區面積的6成;目前內政部已核准5區,可變更為一般農業區,其上的非法工廠可望進一步就地合法。

所謂特定農業區,是指國家考量農業發展及糧食安全下,特別畫定、保護的優良農地。特定農業區存在的重要性,一位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曾說,在全球氣候變遷趨勢下,要維持台灣地區4成的糧食自給率,因此特定農業區土地需要有所維持。不過,既然特定農業區有其保存之必要,近年來宜蘭、花東地區農地、農舍遭到濫用,多數已非為農用;如今,卻要將在其上的非法工廠合法化,是否合理?

補辦工廠登記期限將屆,若期限一到,將對非法工廠開罰,因而讓工廠業者急跳腳;因此引發考慮縣市政府宣導不足,是否延長臨時工廠的輔導期之爭議。根據媒體報導,中南部縣市地下工廠補辦登記比率偏低,眼看期限將到,恐讓縣市政府及工廠業者措手不及,若不延長登記期,這些工廠將成為環保團體的眼中釘;只不過,先不論登記期延長與否,讓這麼多的非法工廠,得以在良田裡就地合法是否真的恰當?

根據經濟部資料顯示,工廠管理輔導法上路前,全國共有6、7萬家非法工廠,就業人數近百萬。非法工廠之多,及牽涉的勞工為數也不少,要即刻處理該問題,確實會造成影響;不過,這些工廠是造成的食安、公安、噪音的主要來源,更何況,其位於台灣所剩無幾的良田裡,因此,主管機關理當做一合理的處置,且不容再拖延。對此,農委會表示,將堅持這些工廠不能汙染鄰田,並與鄰田有一定的綠帶、隔離,且不能影響週圍務農的農地。

目前經核備通過合法的地區均位於桃園,桃園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表示,申請合法化的工廠都是對地方沒有汙染,現實面也無法農用的聚落型工廠。對此,營建署表示,目前尚在農地變更階段,並未完全完成程序。

農田會出現這麼多的工廠,是因早年工業區政策不完善、門檻過高,以致於許多業者將工廠違法蓋在農地上,這是當前存在的問題,亟需務實解決。事實上,將可能產生環境汙染的工廠遷至有系統管理的供業群落,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因為,讓非法工廠就地合法,不僅會使得良田破碎化,更會讓耕種效率及品質下降。只是,倘若土地已經一定程度的破壞,且難以恢復,方可考慮將農地變更為工業用地,且必須以工業區的高標準來加以管制才行,以免衍生後續更多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工廠管理法》已通過多年,地下工廠卻仍不斷增加;早期因台灣在農業轉型為工業時期,許多中小型產業考慮地緣關係,及因工業用地的門檻過高,因此將工廠設於農地,但近期所增加的,就該徹底稽查拆除。簡言之,輕易的讓工廠就地合法,而犧牲台灣優良的農地,不論是基於經濟或行政程序的考量,都是相當不智的;呼籲相關單位務必審慎評估處理。

關鍵字: 農田、工廠、特定農業區、就地合法、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