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蔡孟峰 

集會遊行的訴求是否能被執政者重視?綜觀從近二十年來較大型的陳情抗議活動看來,民意就在隔了一條凱道上發出怒吼,執政者不僅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每次的遊行過後也都不了了之。

剛落幕的「716」凱道大遊行,大約有三萬名民眾當天頂著烈日,向蔡英文政府抗議司法不公和居住不正義的訴求,所有在野黨都動員黨籍民代到場,但唯獨執政黨黨籍民代參加全代會缺席,蔡英文在圓山飯店聽聞這項陳抗活動幾乎沒有任何關切和回覆。

再往前溯至201434月間,太陽花學運佔領國會,330日並號召幾十萬群眾上凱道進行公民不服從抗議,為了是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立法院黑箱闖關,但活動過後,這項協議即使雙方簽定,當時的馬政府仍然只在送立法院備查後擱置,直到最近才又出現重啟兩岸服貿協議的聲音。

ADDY7203
圖片取自:(FB 飆捍)
再更早的20068月起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紅衫軍」,還是由和當時執政黨的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發起,有百萬人次上街頭,主要訴求是要求當時總統陳水扁要為國務機要費及各項貪瀆弊案負責下台,活動雖然是近二十年來規模和人數最龐大,但是陳水扁最終並未下台,活動也黯然結束。

這三次大型陳抗活動有許多共通點,首先抗議的對象都是執政者以及施政的方針引發人民的積怨,但是最終群眾吶喊的聲音都無疾而終,執政者裝著聽不見看不見,未對民意作出符合人民期待的回覆,仍然選擇站在民意的對立面。

但是這幾次的街頭陳抗運動,每次仍然對臺灣社會造成持續性的影響,尤其公民運動、學生自主逐漸萌芽,民眾開始關心和參與政治事務,在藍綠陣營以外的第三勢力抬頭,逐年壯大在臺灣政壇佔有一席之地,這是在政府不重視民意之外,臺灣的另一種收獲。

每次的集會遊行都是民意的展現,也是累積了民眾多少的怨氣才能夠形成大型的集結之勢,為了就是要喚醒執政者重視民意,如果執政者仍然一味裝睡,勢必與民意漸行漸遠。